[中] 我看「共創實驗室」
由香港舞蹈聯盟(舞盟)主辦,創作人黃大徽主持及策劃的「共創實驗室」計劃(Collaborative Creative lab),於今年一月連續三個星期,以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蹈中心地下的賽馬會舞蹈小劇場為基地,讓14位從事舞蹈或表演藝術創作的朋友,開放自己,相互交流,啟發學習,最後就在二月初以階段性展演的模式,一一展現研習所得。雖然我獲邀作為計劃內的其中一位觀察員,不過由於工作關係,我只參與了其中一節客席嘉賓分享,以及最後的展演活動,因此難以全面了解各參與者的進步及評價計劃得失,但依我對部分參與者的認識,再加上於該兩節活動時的親身觀察,我想我還是可以談談當中的一些發現。
楊浩;攝:Ryann Chan
綜觀過去一兩年,隨著西九文化區的表演藝術團隊開始建立,他們引介了不少海外藝術家來港主持工作坊,亦發展了好些平台,讓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表演藝術家或策劃人,能夠透過不同活動去相互認識與建立關係。不過,針對本地表演藝術家的相互學習與交流的活動卻從來不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本地的資助制度傾向鼓勵催生新製作,鮮有資源與空間讓創作人放下製作壓力,去輕鬆交流。因此這次舞盟聚焦「鼓勵舞蹈/表演藝術創作人關注研究及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設立平台鼓勵雙向、互動的創作及學習模式,以提高藝術水平及支援創作人的藝術發展」(見招募參加者的活動簡介),去辦一個不硬性要求交出完整創作,純粹激發參與者的冒險精神,啟發他們發展感興趣的藝術主題之工作坊,實屬難得。
計劃最後共收了14位創作人,雖然大部分都是來自舞蹈背景的朋友,但年資與創作風格各異,同時亦有劇場與行為藝術的創作者,這樣的組合容許了更多相互衝擊、併發創作火花的可能。在第二週的星期五,我首次列席工作坊。當日的上半部分,特別邀請了現職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藝術發展主管(戲劇)的劉祺豐當客席嘉賓,與一眾參與者分享他過去策劃跨文化交流演出的心得,以及他由表演者轉型至演藝項目策劃的一些經驗。在一輪問答過後,黃大徽就以一系列創意寫作遊戲,引導參與者重新檢視他們的創作方向,一步步整理思緒,為首兩週的工作坊作了一個小總結。
客席嘉賓的現身說法,以及直接交流,多少能讓參與者,特別是新晉的創作人,對整個藝術大環境有更多了解,擴闊他們視野;而之後的小遊戲,就簡單但有效地去逼使各人重組思維,不用再花上個多小時去聽他們逐一重新講解新想法,而是有創意地把意念昇華,簡潔地匯報。縱使我未有親身出席首週的活動,錯過了破冰與認識大家背景及研習方向的環節,亦從未聽過他們之創作計劃細節,我也很快能夠透過旁觀這樣的活動,對他們各自的性格與想法有所了解。
梁秀姸;攝:Ryann Chan
到了二月初,14位參與者當中,最後共有12位朋友在展演日作出了階段性成果的分享:其中有短短十數秒的片段呈現,也有延綿個多小時的現場行為演出;亦有舊瓶新酒式的作品重構,與及大膽的科技互動嘗試,絕對是各展所得。然而,12個片段中,驚喜著實不多,畢竟整個計劃的理念是希望提升藝術水平,鼓勵跨界合作,我期望看到的是更多的突破,而不只是繼續重複自我。好像楊浩與二階堂伊奧的展演,前者基本上重演了自己的獨舞作品片段,後者則作了一個包含環境裝置創作與互動的身體展演。單以演出水平來說,其實已屬可觀,但在形式及內容上,跟他倆過去的作品分別不大,略嫌太穩當。
相反,梁秀姸極簡的幾段錄像與身體並置展演,雖然有點隨性欠深入,卻見她勇於嘗試,探索身體如何與影像有機地進行表述;白濰銘的一段以廁所泵作道具的獨舞,亦同樣沒太多計算,反而率性自我,玩味十足。此外,印象較深的還有跨界融合的作品,例如把工作坊上的文字遊戲以踢躂舞重現的王丹琦,以及邀請其他背景不一的參與者一同演出的程偉彬。個人而言,我更樂見這些粗糙的嘗試,因為它們有更多空間及潛力再深入發展。
總括而言,今年首度推出的「共創實驗室」計劃,為本地一眾從身體出發的創作人,打開了一度門,在黃大徽的引導之下,起碼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內踏出一小步。事實上,創作人很多時候也只是單打獨鬥,特別是身兼編舞的舞者,鮮有機會跟其他同路人分享其創作背後的理念與經驗。難得在計劃期間的三個星期,有一個空間與機會,在無壓力下去相互理解跟認識,再一起實驗與碰撞,當中獲得的啟發,可能不下於重構一個演出。至於這趟計劃如何影響及刺激各位參與者日後的創作,就尚待觀察。但我由衷希望這只是一個開始,更多的學習與交流可以在未來延續下去,從而影響資助機構,令藝術創作中的研究及發展部分,得到更多重視。
===
共創實驗室 Collaborative Creative Lab由香港舞蹈聯盟主辨,為鼓勵舞蹈/表演藝術創作人關注研究及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設立平台鼓勵雙向、互動的創作及學習模式,以提高藝術水平及支援創作人的藝術發展。「共創實驗室」邀請了創作人黃大徽(Dick Wong)在1月9日至2月10日期間主持及策劃工作坊。工作坊共有十四名參加者,除了舞者,亦有從事戲劇、音樂劇的創作人參與。 展演於計劃的最後一天舉行,讓參加者分享研究成果。工作坊亦邀請了多位藝評人、策展人觀察整個工作坊的過程,以上為其中一位觀察員陳瑋鑫對工作坊的回應。
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現職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
廷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