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The Essence of Networking
Globalization, art commercialization, cultural tourism, aestheticization of politics… you name it. Whatever the drive is, the phenomenon is
[中][ENG] 淺談國家兩廳院「舞蹈秋天」 Taipei’s Dancing In Autumn
台北國家兩廳院培育現/當代舞觀眾已三十多年,早期以引進歐美名氣大的舞團,從而延伸至探索其他海外的舞蹈團,都是比較「單打獨鬥式 」地穿插分佈於全年其他節目之中上演。平珩老師當總監時雖曾有「舞蹈春天」等藝術節,但方向亦隨不同總監有所改變。直至2009 年,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正
[中][ENG] 黃海真—用針線說故事 Betty Wong - Sewing Memory
舞者在舞台上演出,演出服裝貼著舞者身體隨之擺動。撇除舞姿,可能只要舞者穿起演出服裝站在台面,已經讓觀眾大概感受到編舞想要營造的意境。而一套舒適可靠的演出服裝亦令舞者在台上無憂地跳舞。過去十年,人稱Betty姨姨的黃海真一針一針為不少獨立舞蹈舞團和CCDC舞蹈中心的社區製作做演出服
[中]吳孟珂、王劍輝:遠在荷蘭的現代舞團生活
演出前文化中心後台,開了半扇的門中,NDT(Nederlands Dans Theater)舞者們正熱鬧排練著。剛忍不住想多看兩眼,一個高瘦女孩呼地來到面前,小巧精緻的臉龐上一雙大眼睛裡滿是笑意。她就是台灣女孩吳孟珂。接下來的訪問,她舒展地斜靠在椅子上,用綿密的語速篤定地說著舞蹈
[中]《睡蓮》—一次尷尬的參與式藝術
週五晚上,放工休息,又想欣賞些什麼,一部鼓勵穿着睡衣來觀看的新銳舞蹈演出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然而,儘管有着參與式小劇場的設定,這依然是一場令人莫名其妙的演出。創作者想表達一場如夢似幻的偉大失眠,可是對於觀眾來說這就是一次無比尷尬的強迫清醒。創作者想探索遊走在夢與現實的感覺,可是作
[中]剎那間,如何動、為何動?
這個舞季,香港舞蹈團在實驗舞蹈劇場「八樓平台」首個上演的舞作《一彈指頃》,觀照人在攝影機前曝光的那一瞬間,怎樣在光影中被記錄、被詩化和被欣賞。人在鏡頭前,低調隱藏抑或高調張揚「擺甫士」,是生活態度的選擇,也正是編舞石嘉琁通過理解現代人如何拍照及為何拍照的創作原點。
[中] 有一夢便造多一夢—評徐奕婕《睡蓮》
《睡蓮》是徐奕婕藉「續·舞」平台發表的新作。這一題目與她之前的作品《牽牛花》有相似之處,《牽牛花》在巧用花語的同時,亦著重強調了「牽」字,而《睡蓮》則沒有浪費那個「睡」字,由「睡」出發,引申至「夢」,最終又回歸到「蓮」。
[中] 文本的交集—睡夢與蓮花
在藝術家精神世界中活躍的美好,能否在現實中投影出那抹恰如其分的曼妙身姿呢?
藝術家對自己精神意象的外放,會被看成是抽象的。但在外放過程中,他們以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盡管其修辭語法未爲大衆所知,不過其中的現實取材文本卻是觀衆聽得見摸得着的。《睡蓮》便以植物睡蓮作為文本,企圖帶領
[中] 亞洲舞蹈平台, 凝聚青蔥創意
亞洲男性在當代舞壇素來可塑性甚高,他們往往能夠在剛陽氣道間,流露柔情的性格;在矯健的身段中滲透著婉約的詩情,亞洲男性雕塑般的身軀,在爆發無限激情之餘,亦會流露出煦暖的親和力!下文將就逐一評論AM(Asian Male)系列《當代.昔采》中六位年青亞洲編舞及舞者的作品:
[中]《花生騷》—質疑審美極限的質疑
對上一次觀看編舞陳敏兒與文字人陳志樺這個組合,已是2013年的《牆44》,雖然《牆44》及《花生騷》(Cattle Runway)在內容上確實風馬牛不相及,但還是看得出,他倆一直在做的不是舞蹈或文字本身,而是通過舞蹈及文字結合,而堆起的一層文化意象,一些強烈的影像訊息。《花生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