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Hong Kong Ballet’s The Nutcracker
Text: Molly Grogan No ballet is more beloved or more scorned than The Nutcracker. Classic or cliché? Everyone has their camp. Also at...
[中] 再看天橋之城
文:千山 於新視野藝術節上演的《舞照跳》,由本地art tech旗手天台製作聯同編舞徐奕婕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中的聲演與舞蹈片段,引領觀眾探索荃灣的今昔生活及空間發展。舞者穿梭於街頭不同角落,題材包括呼應獨特的城市空間、場所觸發的聯想及以街坊里巷作背景的情感抒發。惟部份作品與主...
[中] 從《遍地謊蜚》到《遺角》,看綽舞場的編創探索
文:陳瑋鑫 《遺角》/攝 : Ar Liu IG @arliugraphy (照片由綽舞場提供) 在城市當代舞蹈團跳出名堂的年青舞者麥卓鴻,離團後與友人成立了綽舞場,並出任藝術總監,先後交出《遍地謊蜚》與《遺角》兩齣長篇舞作。前者早在2020年10月首演,後者本安排於同年1...
[中] 身體教育,還可以怎樣?
文:劉天明 本來是就新約舞流的賽馬會「音語來回」舞蹈教育計劃的活動《暮言. 菁行》舞台演出寫評論,但我想多花點心思寫整個計劃的理念。因為,香港,又或者當下社交媒體屏幕主導的生活裡,都需要把「舞蹈」從技巧訓練中,提煉更多的精神養分。 《暮言.菁行》/攝 : Hardy...
[中] 詩化「規範」的迴旋——《拾憶遊》
文:Maze Chan 《拾憶遊》/攝 : Maximillian Cheng (照片由KALOS Productions (HK) 提供) 脫下鞋履,步進排演室,眼前景象陌生又熟悉。鏡子、扶把、手推車、意義不明的大皮球與滾軸──三位舞者圍成半圓,站在「佈告板」前如陀螺般慢...
[中] 稻田身體劇場《航》——關於孩子的鏡像神經元與藝術共鳴
文︰肥力 沒有統計過香港究竟有多少小孩在學舞蹈,但看見幾乎所有地區都有大量的教孩子舞蹈的課程,便知道必然有很大的市場。然而,除卻為了成為入讀更好學校的籌碼,及讓家長多幾分時間休息之外,在香港學習舞蹈,甚至觀賞舞蹈,對孩子還有其他意義嗎?舞蹈應該被量化及功效化嗎?很可悲地,答...
[中] 香港舞蹈團《九歌》演繹出色
文:聞一浩 香港舞蹈團與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合作的「自由駐:香港舞蹈團」項目,來到第二年,送上了三十年前由城市當代舞蹈團首演、本地著名編舞家黎海寧、譚盾作曲的經典作品《九歌》。這是《九歌》第四度在香港上演,演出的是由葉錦添重新設計服裝及舞台、2002年上演的第三次演出版本。這...
[中]「在桌底下飛翔」——看《二極引動》有感
文:程天朗 陰陽兩極,相互牽引卻又彼此調和,一男一女編舞,巧合地由各自選擇兩位異性舞者演繹作品,《二極引動》兩支作品又不約而同由物件引發想像而創作,一動一靜,剛柔互補。這次演出給我意料之外的震撼,是來自作品中英文名稱及內容介紹引發的想像與現實之落差。 《躺平》/攝 : Ah...
[中] 與世界共舞 與香港同行——從錢秀蓮舞蹈團作品《舞中生有》說開來
文:李夢 《四季 - 秋》/攝 : Jason Chung (照片由錢秀蓮舞蹈團提供) 香港著名舞蹈家、被譽為「香港現代舞奠基人」的錢秀蓮博士,入行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致力於探索中國舞與現代舞、東方與西方藝術語彙之間的關聯與互動。11月20及21日,錢秀蓮舞蹈團在香港文化中...
[中] 無法客觀的《痴線一分鐘》評論——誰的香港,誰說了算?
文:葉瑪 《痴線一分鐘》演出過後,網上某匿名劇評平台短時間內出現了十分激烈的批判,有舞者甚至直接轉發帖文,將茅頭直指主創團隊。匿名平台的投稿措詞嚴厲、甚至拉到質疑演出有一定的政治動機,要求策劃機構負責人回應云云。 先利申,我沒有投稿,但我也能理解那些聲音為甚麼都那麼激動。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