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鄉下話》:用港式Cabaret風格大玩語言和身體的陌生化
文:Yumi Leung 繼《Tri家仔》和《撈鬆》後,伍宇烈、盧宜均及劉榮豐三人組合再次帶來Cabaret(卡巴萊)歌廳風格作品《大鄉下話》。這種植根酒吧、餐廳的表演形式旨在帶來貼地娛樂的體驗,不需要精心製作的布景、服裝或特技效果,純粹以歌曲最純淨的一面與觀眾作交流。在《...
[中] 淺評《告不可報》
文:謝嘉豪 林俊浩最近在新視野藝術節發表的新作《告不可報》,是早前他在大館創作的場域回應式作品《報告一》的延續;前作是扣連建築物與空間的題材,而新作呈現於劇場,以另一種借代,反觀我們生存的社會中,權力與自由、人性的善惡等命題。 《告不可報》/攝:Carmen So...
[ENG] Review: City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 Home Sweat Home
Text: Michael Li “I made up my mind not to care so much about the destination, and simply enjoy the journey.” - David Archuleta,...
[中] 遊走於身體、記憶與本土的舞蹈之旅:評城市當代舞蹈節
文:黃寶儀 個體該如何在重複單調、影像泛濫的狀態自處?當遠行並非旅行,而是一個去留與漂泊的抉擇,探索自我身份便是一場不可迴避的旅程。城市當代舞蹈節的作品緊貼當下生活與社會議題,莊諧並重地以舞與觀者共渡內觀身體以及身份的旅程。 《我,人一個》舞蹈錄像展覧/攝:Leung...
[中] 無「獅」自通不得了——香港人的美麗與哀愁
文:鬈毛妃 香港人喜歡用「得意」來形容藝術作品,大概因為其實沒有人知道怎樣的作品才叫「得」。也難怪,觀眾追的是星味不是品味,亮點在打卡位而非觸動位,觀眾「得」的演出與藝術家心目中的「得」,大概在有社交距離措拖前就已經相隔很遠。 TS...
[中] 梅卓燕用身體用光影,給你講一個貓與人與城市的故事
文:孫潔麗 平凡的紙皮箱、紙張、玻璃紙、木板、布……你未必看到它們特別之處;就如街上流浪的貓、骯髒的後巷、待拆的舊樓、圍封的地盤……景物平常,你可能沒在意它們的存在;不過,梅卓燕(小梅)看見,而且,她在乎。原來,她一直照顧九龍城的流浪貓,很多很多年了。...
[中] 「舞蹈新鮮人2021」觀後
文:聞一浩 《考古》/攝:Maximillian Cheng(照片由香港舞蹈聯盟提供) 香港舞蹈聯盟製作了四年,今年首次策劃的「舞蹈新鮮人」系列,每年支持兩至三位不同年輕編舞創作新篇,去年因為疫情關係無法作現場演出,今年終於可以再次在現場看新晉編舞的作品。現場演出體現即時性...
[中] 讓苦澀的當代舞劇《甩隙咔》甘脆
文:葉智仁 「字」得其樂(食字)是伍宇烈的創作僻好。他把芭蕾舞劇《The Nutcracker》(胡桃夾子),諧音化為新編的當代舞蹈劇場名字《甩隙咔》,既語帶雙關地轉化傳統劇情,亦繪形繪聲道出「老化」的題旨。主角「黃老伯」(Uncle...
[中] 評不加鎖舞踊館《身體活》——舞作是如何煉成的?
文:黃寶儀 《身體活》/攝:Elsie Chau(照片由不加鎖舞踊館提供) 當下深繫過去,過去並沒有真正過去,而是與當下並存。不論舞者轉瞬的律動,抑或創作團隊的意念生發,都與個人的身體記憶緊密相連。《身體活》以富有開放性的演出框架,追溯回望演出所呈現的每個當下是如何形構。舞...
[中] 非關舞蹈祭《I'm Only My Body?》中如何創造身體的幽默感
文:Yumi Leung 面對以及談論自己時,難免會走入過度沉溺或傷春悲秋,不過兩支舞作〈張利雄〉和〈Kerry & Frieda〉就呈現出明快節奏與幽默感。兩個用人名做標題的舞蹈作品帶領觀眾去尋找「我們如何成為我們」——這裡的「我」是帶著不同身分背景的,有跨界編舞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