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有一夢便造多一夢—評徐奕婕《睡蓮》
《睡蓮》是徐奕婕藉「續·舞」平台發表的新作。這一題目與她之前的作品《牽牛花》有相似之處,《牽牛花》在巧用花語的同時,亦著重強調了「牽」字,而《睡蓮》則沒有浪費那個「睡」字,由「睡」出發,引申至「夢」,最終又回歸到「蓮」。
[中] 文本的交集—睡夢與蓮花
在藝術家精神世界中活躍的美好,能否在現實中投影出那抹恰如其分的曼妙身姿呢?
藝術家對自己精神意象的外放,會被看成是抽象的。但在外放過程中,他們以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盡管其修辭語法未爲大衆所知,不過其中的現實取材文本卻是觀衆聽得見摸得着的。《睡蓮》便以植物睡蓮作為文本,企圖帶領
[中] 亞洲舞蹈平台, 凝聚青蔥創意
亞洲男性在當代舞壇素來可塑性甚高,他們往往能夠在剛陽氣道間,流露柔情的性格;在矯健的身段中滲透著婉約的詩情,亞洲男性雕塑般的身軀,在爆發無限激情之餘,亦會流露出煦暖的親和力!下文將就逐一評論AM(Asian Male)系列《當代.昔采》中六位年青亞洲編舞及舞者的作品:
[中]《花生騷》—質疑審美極限的質疑
對上一次觀看編舞陳敏兒與文字人陳志樺這個組合,已是2013年的《牆44》,雖然《牆44》及《花生騷》(Cattle Runway)在內容上確實風馬牛不相及,但還是看得出,他倆一直在做的不是舞蹈或文字本身,而是通過舞蹈及文字結合,而堆起的一層文化意象,一些強烈的影像訊息。《花生騷》
[中]《觀・影 ─ 香港舞者》帶來的驚喜與失望
由西九文化區委約及製作的《觀・影 ─ 香港舞者》,於今年11月初已經在「自由看@太古坊」的小型藝術節中,在全新ArtisTree內展出了五頻道錄像投映裝置,以及舉行了兩場現場演出。這個舞蹈項目,乃由澳洲編舞及舞蹈影像導演蘇・希利(Sue Healey),延續其之前的獲獎作品《ON
[Eng] Not Out of the Forest
Yuri Ng has collaborated with Hong Kong Sinfonietta since 2005. This year, for the Inspired by Schubert Series - Transfigured Night program
[中] 阿科尼的返鄉之路
非洲之於香港人,一般的印象總離不開「荒漠、野獸、貧窮和戰亂」吧?但是,到底又有多少香港人會想到,其實我們現下的政治、文化處境跟「非洲」竟是如此的相似?在今屆世界文化藝術節中,來自塞內加爾的謝曼恩・阿科尼(Germaine Acogny)為我們揭示了後殖民時代精神返鄉之路是如何的複
[ENG] Le Corsaire Première & NDT 1
Hong Kong Ballet’s major première this season is Le Corsaire (the Pirate). Premièred at the Paris Opera in 1856, this three-act ballet was
[中] 唯在漆黑正中另覓我天空—評《真.夥能滾者》
一入場便看到六位舞者圍圈而坐,身著黑色武士服。他們的身體訓練背景迥異,但開演前的熱身卻其樂融融,太極、雜技、跆拳道、巴西戰舞等不同的技藝互相嬉鬧遊戲,似乎預示了這會是一場好玩的演出。
[中]足夠真誠的「編舞家巡禮2017」
香港芭蕾舞團主辦的「編舞家巡禮」系列演出,八個舞作風格多樣,要麼分篇章,講求情緒上的起承轉合,要麼一氣呵成,不給觀者留下任何喘息空間。有些編舞具備中國舞功底,還有一些在作品中糅入現代舞元素,以至於這一場演出看上去多元豐富,且跨界意味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