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在虛無與命運之間——淺評《重複使用》
文:謝嘉豪 《重複使用》,顧名思義是以「重複」為主題,而其呈現的形式也「使用」了「重複」的特性,這是向來喜歡探索概念性舞蹈的編舞藍嘉穎,所交給觀眾一起思考的課題。 從結構而言,《重複使用》分為上下兩部分,每一部分均以不同元素的重複作為實驗。上半部分以音樂為重複,而四次重複的...
[中]香港藝術節《第一步》:藝術科技與素人演出
主持:陳國慧(慧) 對談嘉賓:陳瑋鑫(陳)、江祈穎(江) 文字整理:《舞蹈手札》編輯部 香港藝術節是本地藝壇的重要盛事,共逾40個節目演出,當中不乏經典劇目,匯聚了林林總總本地以及海外優秀節目,旨在將藝術的種子散播本地各處,致力豐富香港藝術文化多元化。香港藝術節的互動舞蹈演...
[中]香港藝術節舞蹈節目有得有失
文:聞一浩 今年香港藝術節是疫情爆發以來首個完整的、以現場演出為主的一屆。今屆舞蹈節目有八個,整體來看選擇是較為保守。不過,籌劃節目期間香港的防疫措施仍是相當嚴謹,主事者走謹慎路線也不為過。 說回演出,最為出色的是迷犬舞蹈劇場的《茱麗葉與羅密歐》和芭蕾天后娜塔麗亞ㆍ奧斯波娃...
[ENG][中]Dance en Scene – Rethinking regional collaboration and connection in the pandemic era
Text: Iris Cheung Dance film—a coming together of two art forms—empowers dance artists and filmmakers alike to rethink movements and...
[ENG][中]Global Water Dances: Building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to Rais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ext: Vannia Ibarguen The pressure of water concerns is rising, and action is urgent. Growing populations, more water-intensive patterns...
[中][ENG]舞蹈進入社區的兩個個案——以R&T(Rhythm & Tempo)和不加鎖舞踊館的「十八有藝」計劃為例
文:梁妍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於2019年推出「十八有藝」計劃,以「區」為單位,由不同的藝團與該區的社區團體(如青少年服務中心、長者中心等)協作,招募公眾參與以不同表演藝術形式為主導的社區藝術計劃,至今已有四年。今年四月我採訪了R&T(Rhythm &...
[中]與盧綽蘅對話III:早期專項化的風險
文字整理:余曉彤 大多數學生視舞蹈為業餘興趣,亦有家長和子女選擇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小便投入專業的舞蹈訓練,朝著成為職業舞者的目標奮鬥,日常除了讀書,其餘時間都花在舞蹈課堂和排練。除了技巧提升外,過早和過量的專項訓練對心理和生理發展亦有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HKAPA...
[中]淺評城市當代舞蹈團《迴影》&《時空觀》
文:Cliff Freya 《迴影》和《時空觀》演後兩星期,在截稿之日,筆者才下筆,於是腦海浮起一個疑問:「怎樣的編舞作品,才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呢?」過去至今,筆者看過龐智筠(Noel)三個編舞作品:2021年,與董仲勤聯合編舞的《磚.牆》、2023年初東邊舞蹈團的《懸念》...
[中]評《囍 — 紅色的承諾》——當承諾被打破
文:左夢格 (為「自由舞2023:舞蹈賞析工作坊」學員所寫) 拿著婚宴請柬一般的場刊入場,首先看到的是舞台後側中央吊著的紅色長布一路拖到黑色地面,靠近觀眾的前方排列了一組矮台,擺滿了婚禮和宴席中會見到的物件,滿眼的紅與金。燈光完全暗下來,穿著一襲白色長裙的梅卓燕與白襯衫黑西...
[中]第一屆「FIRST 創作平台」 展示六種新世代舞蹈創作可能
文:陳瑋鑫 自2016年起開始推行的「國際創意交流計劃」(Creative Meeting Point),是西九文化區為本地獨立舞蹈藝術家所策劃的跨地域交流活動,旨在替一眾有潛質的舞蹈創作人,連結海外藝術家及機構,打開視野,刺激創意。適逢今年自由空間首辦「自由舞」,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