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安身之難:梅卓燕與《最後一夜》
文:查映嵐 和梅卓燕的訪問約在九龍城一家咖啡店。桌子靠近後門,門外簷蓬嘩啦嘩啦地傾倒著雨水——這是夏末最後一個暴雨天,濕氣困在密集高樓之間,到處漫溢著這季節獨有的滯悶氣味。閒聊時,大家不免說起近日的雨和濕氣,梅卓燕輕描淡寫地說起,「跳舞人的身體對天氣特別敏感,遇著這種天氣,...
[中] 舞後對談 Dialogue on Dance: 舞蹈電影《雙雙》(第一部分)映後暢談—— 以舞蹈勾勒愛情角力
舞後對談 Dialogue on Dance 對談 :黃翠絲、毛維 文:《舞蹈手札》編輯部 今期「舞後對談」不太一樣,我們沒有邀請到舞蹈以外的「專業人士」來跟舞蹈界朋友談舞,沒有所謂的「跨界別」對談。秋風起、姣姣地的一個晚上,我們跟舞壇中的跨界夫妻黃翠絲、毛維來個對談,由他...
[中] 旅歐舞記 Dance Travelogue: 從荷蘭到瑞士——香港舞者的國際戰線
旅歐舞記 Dance Travelogue 文:顏德志 讓身體放鬆掉落地上,難以預計跌宕的形狀, 頭着地的一剎,回過神,便見身首何處。 兩年前剛畢業投身自由工作,在各大主題樂園任季節性演員,也跟本地好友們合作演出。半年間儲夠盤川,便申請到荷蘭工作假期,在唐人街的餐館打工,早...
[中][ENG] 環亞舞略 Dance Curating in Asia: 有多少種身體,就有多少種策展 However many types of bodies there are, that’s
環亞舞略 Dance Curating in Asia 耿一偉 Keng Yi-Wei / 攝Photo:法國炸影像工作室 Frenchfries Photo Studio 耿一偉 Keng Yi-Wei 艋舺國際舞蹈節/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策展人 [中]...
[中] 身體缺席與視覺滿座:淺評《本地一手播》
文:Maze Chan 由以舞者之舞動作為主要敘事語言,到逐漸加入鏡頭運動、剪接等電影元素,甚至抹去舞者的存在,改以電影語言呈現「舞蹈」,舞蹈錄像之定義眾說紛紜。若身體於錄像中缺席,還能稱之為舞蹈錄像嗎?若電影語言擠滿畫面,又會有怎樣的觀賞經驗?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
[中] 如何(不)玩,如何(不)動,如何說(不) 訪問三組舞蹈新鮮人及藝術顧問
文:羅妙妍 經歷了意外驟成常態的2020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之「舞蹈新鮮人」系列,計劃於今年年底展出三位青年編舞家的全新創作。既謂「新鮮人」,新在創作人年資或展出作品數量,鮮在通過創作叩問的急切與銳利──「新鮮」就是稜角,就是疑惑,就是不安於室。世道乖謬,風雨如晦,發問...
[中] 《佚乙》的「雙生」
文:董言 江穎儀和郭芷盈開始向大家介紹「脈輪」(Chakra),其中令我著迷的地方並不限於如何調動能量,而是脈輪反映出的生命經歷,就像人生的劫數,每每到達一個階段卻會以不同樣貌浮現,它們停駐在脈輪的循環中,人生的功課便是不斷解決預期而至的挑戰。那麼,當自己不再是伶仃一人面對...
[中] 疫情下的舞蹈教與學
文:劉天明 「停課不停學」可以是2020年疫情之下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口號,但學要怎樣學?教要怎樣教?已經令人十分困惑。上網在家學習吧!但,要怎樣才能評定一位學生合格呢?筆試,還算可以考核一位學生認知有多少、解難能力有幾強,只是立體的身體不由得從影印機覆影壓平,莫非大家也只能夠...
[中] 如何教下去? 疫情期間的前線舞蹈教學
文:陳瑋鑫 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症蔓延時,最受影響的除了舞室老闆與舞蹈學員,前線的舞蹈老師更是首當其衝被逼停工。沒有課堂就等於沒有收入,這一批舞蹈教師也無法受惠於為表演業界提供的資助金,一部分人為了生計只好另覓工作,但也有不少堅持教舞,在困境下發掘其他教學可能。為了理解...
[中][ENG] 如何玩好一場逆境遊戲? —— 韓錦濤專訪 How do we play in a game of adversity? - An Interview with Angela Hang
[中] 如何玩好一場逆境遊戲? —— 韓錦濤專訪 文:藝文記 一場社會運動、一次世紀疫情,香港從此變得不一樣,影響遍及不同階層,既廣且深。在經濟掛帥的社會,數字通常是衡量事物的先決標準,於是疫情下的新聞和消息,不少都是圍繞企業倒閉、公司裁員,以及減薪失業等等。早前剛巧留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