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ENG] 教育非為即時,努力為了將來——訪紫荊盃得獎隊伍編舞及導師何祖宜與林昭蓉 Educating Not for the Present Moment, But Striving for
很多參賽者都會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能夠在比賽中獲得肯定。在剛剛八月舉行的「紫荊盃舞蹈大賽2018」(下稱紫荊盃)林昭蓉(蓉蓉) 帶領著屯門保良局董玉娣中學的學生們,憑著參賽作品《崩情城市》分別榮奪紫荊盃群舞表演賽金獎、「紫荊盃國際賽」群舞賽金獎及最佳編舞獎,和紫荊盃全場大獎。另一個
[中][ENG]《幻之森》新視野藝術節預覽Tree of Codes - New Vision Arts Festival Preview
《幻之森》Tree of Code; 攝Photo: Ravi Deepre; 圖片由新視野藝術節 Photo provided by New Vision Arts Festival 文學與舞蹈的關聯不可謂不多:先是台灣知名編舞家林懷民將屈原的《九歌》搬上舞台,而正當紅...
[中] 親愛的身體,流淌的心靈——記「舞蹈身視野:身體書寫」
我無法忘記2014年第一屆文藝復興夏令營裡,最後的比賽表演PRESENT,編舞家黃大徽帶領的一組,十分鐘的表演沒有任何劇情推展,只是在黑暗中舞動、歌唱、書寫與飛舞揚棄的紙張也變成表演的一部分。像一首極深邃而綿長的藍調,屬於夜的,無法穿透的深沉。那次比賽我的一組得了冠軍,但回房慶祝
[中]林中看舞影——淺談《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講堂、演出、對談)
一幅畫,一個雕塑可以放在博物館保存,真品以外甚至可以仿製或拍照及錄影作備份。那麼沒有實體的表演藝術該如何存檔? 《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這個探討以身體為舞蹈存檔的有趣實驗,由熱衷於行為藝術的林人中(River)創作、資深舞蹈家林文中,身體力行,在兩小時不到的短短時光,為觀眾作了
[中]淺評澳門詩篇舞集《他們說…我城》
澳門詩篇舞集去年策劃的《她們說…我城》,是由梅卓燕(香港)、古名申(台灣),以及該團藝術總監何雅詩,分別編創三支舞作,從三位來自不同地區的女性編舞家,以「澳門」作為對象(及想像),編創了三個作品,藉此作為「對話」,而今年的《他們說…我城》延續了這種模式,換上了兩位分別來自香港及廣
[中]「香港酷」跨界嘗鮮
過去數年,香港芭蕾舞團(港芭)每年舉辦編舞新作匯演,為本地富潛質的青年編舞人提供展示自我並與他人交流探討的平台。今年,此系列演出更名為「香港酷」,宗旨不變,只是表現形式更為多元,不單表演藝術工作者參與,亦邀請視覺藝術家與音樂人加入。
[中]《Play》—— 盛載喜悅的藝術
或者這個作品名稱沒辦法找到對應的中文翻譯,因為中文沒有一個詞可以像「Play」一樣有着這麼廣泛的涵意︰遊戲、玩樂、音樂、表演、作品、創作、互動,甚至僅僅代表播放或輸出。
是次演出也如此,以Play為名展示了不同的含意,例如甫開場明明這是「舞蹈」演出,卻有一列樂器橫在舞台上,令劇
[中]俗塵渺渺,天意茫茫——評香港舞蹈團《紫玉成煙》
香港舞蹈團將粵劇經典《紫釵記》以「實驗舞蹈劇場」的方式搬演上舞台,究竟這篇舊的故事要如何開闢出新的創想呢?
[中]寧靜致遠——與盤彥燊在飯桌上的訪談
盤彥燊提出了一個好主意,他邀請了我和《舞蹈手札》編輯Cathy到他家中吃飯,並親自下廚,希望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接受訪問。看著他煮飯時背影,觀察到他對工作的那份投入專注;他沒太多說話,只安靜地去完成他的「作品」。在準備食材及在最後的五餸一湯中,他都把食物佈置得仔細悅目,如同在進行一
[中][ENG] iCoDaCo的三個啟示 Three Cs Inspired by iCoDaCo
iCoDaCo(國際當代舞共同體,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Dance Collective)在2012年成立,資源提供方是Creative Europe Programme。每兩年,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組成新的共同體版本,進行跨文化交流,輪流在成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