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 從個人到集體,用身體演出獨一無二的舞蹈紀錄
緩慢的動作、從面部釋放出激烈的情感、身體不自然的扭動散發出的能量壓縮在整個空間之內,直至舞者平攤地上才歸於平靜,整個過程或許記錄了創作人對於整個亞洲在殖民主義的過程中,舞蹈文化揉合過程的詮釋。
[中]多空間《門》的背後——戲劇指導田戈兵
多空間於今年5月11-13日演出的《門》在文化中心劇場構建了一座從樓頂到地板的大型竹棚架,這相信是在香港舞蹈歷史中首次的舉措。這座偌大的竹棚把小劇場兩邊的觀眾完全隔開,觀眾只能看到面前的風景,但同時很想窺探對面的景像;並不斷地幻想對面傳來的聲音所帶來的意象,但卻只能從棚架底部的幾
[中]《Alice in Wonderland》新作帶來新體驗
去年登上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的衛承天(Septime Webre)在去年11月旋即帶來港芭沒演過的全本舞劇《海盜》,2018-19年度的開幕節目更呈獻其新編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in wonderland))。新作分別在香港文化中心及元朗劇院各演五場。此作故事接近電影
[ENG] Whipped Cream - American Ballet Theatre
This year’s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dance offerings culminated with Whipped Cream, choreographer Alexei Ratmansky’s new American Ballet Thea
[中][ENG]促進亞洲舞蹈跨文化合作及理解 雲門《半身相》作為案例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Asian
AND+嘗試連接亞洲不同地區的藝術家和製作人,發展跨文化的舞蹈實驗,不同文化背景的編舞家如何切入對方的創作世界,又如何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展現其作品?AND+ tries linking up artists and producers from different areas
[中] [ENG]思考劇場構作的關鍵 -記舞蹈劇場構作工作坊 Contemplating Dramaturgy – Dramaturgy and Beyond
「劇場指導」(Dramaturg)這一個崗位的出現,其實並非新鮮事,早於十八世紀,德國戲劇家及評論人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便已經透過撰寫及出版《漢堡劇評》,提出這個獨立於編劇、導演或舞台設計以外的專業範疇之重要性。不過,對於
[中] 由《霓虹》看跨媒體舞蹈音樂劇場的新嘗試
香港舞蹈團的創意項目「八樓平台」已經營十年有餘,旨在為有潛質的青年藝術家提供發表作品、探索新鮮藝術表達的空間。最新的作品,是一齣名為《霓虹》的跨媒體舞蹈音樂劇場,於六月底至七月初在上環文娛中心八樓演出。 提出《霓虹》創作概念的,是香港舞蹈團駐團琴師陳倩婷。她十年前首
[ENG] Hong Kong and English Ballet Companies
Hong Kong Ballet closed its 2017/2018 season in early June with a triple-bill program planned by both the present artistic director Septime
[中][ENG]探索舞蹈的根源——專訪郭亞福、黃天寶 Looking for the Roots of Dance with Aaron Khek and lx Wong
「Artist嘛,就係不論係咩環境,都要搵個Creative Way去生活。」黃天寶一句,令我想起出發去吉隆玻訪問前看到他的伴侶郭亞福在網上分享的大頭照:他躺在醫院病床的枕頭上,在鼻樑上輕輕架著胃喉的透明膠管打成一個象徵無限的橫向八字,臉上是寬容的笑。
“Artists loo
[中] 蜜柑色的芭蕾旅程 —香港芭蕾舞團「芭蕾新紀元」專題座談會側寫
夏日初至的六月,蜜柑色的陽光映照下,來到文化中心參加了香港芭蕾舞團主辦的「芭蕾新紀元」專題座談會。作為「當代芭蕾加料節目」(Ballet PLUS+)最重磅的環節,這場座談會的舉辦地點卻出人意料地沒有選在更為「正式」的場地,而是設在文化中心大劇院外的公共空間,原來這是香港芭蕾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