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別教創作太沉重」— —看SDZ LAB 有感
SDZ LAB主辦人強調是次演出有別於過往的展演。形式上不再是十多支五分鐘左右的短篇群舞(多數是),而是三支長達二十至三十分鐘的中篇。其次是內容,編舞不再是構思一連串動作由舞蹈員跟隨模仿;反而是編舞先有一個想法,再與舞者以身體動作在舞台上將題旨呈現。
[中] 我看《兩地書》三舞作
香港藝術節的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轉眼已經踏入第七屆,平台除了繼續支持本地年青編舞編創新作外,今年也嘗試促成香港與內地年青編舞合作,其中《兩地書》就是香港藝術節與中國編舞家協會「培青計劃」聯合委約及製作的交流項目。節目包含三支各長約半個小時的舞作,皆由兩地編舞共同發展及演出,並
[中][ENG]楊雲濤:不忘赤子之心 The Child in You, Yang Yuntao
訪問Interview : 尉瑋 Wei Wei 拍攝及剪接Video shooting and editing: 余健衡 Ifan Yu 太極指導 Tai Chi Instructor: 夏雪 Xia Xue (香港太極青年團副主席 Vice-Chairlady of...
[中][ENG] 澳洲編舞獎 Keir Choreographic Award in Australia
三月時我被邀到澳洲,與另外五位傑出的同業一同擔任本年度KeirChoreographic Award(KCA)的國際評委會成員。這五位同業包括:澳洲著名編舞家Lucy Guerin;美國編舞、作家、舞者及策展人Ishmael Houston-Jones;匈牙利編舞、舞者及表演家E
[ENG] Film Review
A costume designer holds up a faded dress “It used to be dark. She wore this dress so many times. The color has faded a bit like memory. But
[ENG] Anna Karenina
The 46th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opened with Ballett Zürich’s production of Anna Karenina. It is interesting to have two different ballet ad
[中][ENG] 舞蹈與科技——在限制中突破 Dance and Technology—Breaking the Limits
新媒體藝術興起,舞蹈與科技的結合似乎是不能迴避的趨勢。用於視覺效果的發明更是令觀賞過程前所未有的令人歎為觀止。但視覺帶給我們的新鮮感過後,值得我們討論的是甚麼?演藝學院媒體設計高級講師及劇場人楊振業(Adrian)相信藝術與科技從來都密不可分,討論兩者結合、應用:「我希望看見的是
[中] 「共創實驗室」:談談有關創作的過程、手法與分析
2017年的12月,筆者參加了由香港舞蹈聯盟主辦,資深創作人黃大徽及藝評人李海燕聯合主持及策劃的第二屆「共創實驗室」。為期三星期的「共創實驗室」工作坊分三個階段:經歷、實驗與呈現。「共創實驗室」強調分享概念與共同創造,製造一個開放的、實驗性強的討論空間,讓本地舞蹈藝術可以多樣性發
編者話 Editor's Note
今期《舞蹈手札》標誌著我們踏入創刊以來的第二十個年頭,有賴各位讀者和藝評人的支持,《舞》在過去二十年愈趨成熟。由創刊至今,《舞》一直專注出版舞蹈評論、資訊及各類舞蹈相關文章。近年更擴展至本地及國際藝術工作者的獨家訪問、探討本地及海外舞蹈潮流的專欄、各類舞蹈相關議題的專題文章、舞台
[中][ENG]輸出美國舞蹈 Exporting American Dance
每年一月,來至世界各地的主辦機構和節目總監都會來到冰天雪地的紐約,出席多個充滿啟發性的藝術節,包括American Dance Platform、American Realness和Coil Festival,他們亦會出席業界會議。今年,我出席了在這大都會舉行的國際表演藝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