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梅卓燕用身體用光影,給你講一個貓與人與城市的故事
文:孫潔麗 平凡的紙皮箱、紙張、玻璃紙、木板、布……你未必看到它們特別之處;就如街上流浪的貓、骯髒的後巷、待拆的舊樓、圍封的地盤……景物平常,你可能沒在意它們的存在;不過,梅卓燕(小梅)看見,而且,她在乎。原來,她一直照顧九龍城的流浪貓,很多很多年了。...
[中] 「舞蹈新鮮人2021」觀後
文:聞一浩 《考古》/攝:Maximillian Cheng(照片由香港舞蹈聯盟提供) 香港舞蹈聯盟製作了四年,今年首次策劃的「舞蹈新鮮人」系列,每年支持兩至三位不同年輕編舞創作新篇,去年因為疫情關係無法作現場演出,今年終於可以再次在現場看新晉編舞的作品。現場演出體現即時性...
[中] 讓苦澀的當代舞劇《甩隙咔》甘脆
文:葉智仁 「字」得其樂(食字)是伍宇烈的創作僻好。他把芭蕾舞劇《The Nutcracker》(胡桃夾子),諧音化為新編的當代舞蹈劇場名字《甩隙咔》,既語帶雙關地轉化傳統劇情,亦繪形繪聲道出「老化」的題旨。主角「黃老伯」(Uncle...
[中] 評不加鎖舞踊館《身體活》——舞作是如何煉成的?
文:黃寶儀 《身體活》/攝:Elsie Chau(照片由不加鎖舞踊館提供) 當下深繫過去,過去並沒有真正過去,而是與當下並存。不論舞者轉瞬的律動,抑或創作團隊的意念生發,都與個人的身體記憶緊密相連。《身體活》以富有開放性的演出框架,追溯回望演出所呈現的每個當下是如何形構。舞...
[中] 情動主體 ── 梅卓燕的《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
文:俞若玫 《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攝:Eric Hong(照片由大館提供) 如果讓觀眾在舞台看見「善」的本身,在顛三倒四天天粉碎的世界重見「善」的面容,創作者早已超越技術高下、動作難易、文本濃淡,而舞蹈家梅卓燕的《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就是這樣的...
[中] 舞現畫中意,武出山與水── 我看香港舞蹈團《山水》
文:陳瑋鑫 《山水》/攝:Henry Wong @ S2 Production(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香港舞蹈團以其藝術總監楊雲濤全新創作的大型舞蹈詩《山水》,作為舞蹈團40週年的開季節目,可說別具意義。其重點不在製作如何宏大吸引,又或者演者姿態多麼婀娜迷人,而是讓觀眾看...
[中] 《「舞」可能:貳 – 黑暗角落》──在黑暗中尋找舞蹈的可能性
文:丘思詠 照片由多空間提供 在1950至60年代的美國,在一片反政府、爭取民權及平權(女性、種族、同志)運動的背景下,有一班舞蹈藝術家在紐約的傑德森紀念教堂(Judson Memorial Church)成立了傑德森舞蹈劇場(Judson Dance...
[中] 失效的蒙太奇:永隔異地的「lonely」人
文:凌志豪 《窿人.異》/照片由香港舞踏節提供 受疫情和全球旅遊限制影響,本年度的靠邊站藝術節繼續在網上舉行。經過上年度的實踐嘗試,本屆的直播和錄影節目在技術上大有提升,其中大馬雲劇場與藝術節合作,帶來日本舞踏以及印度卡達舞蹈作品《窿人.異》。...
[中] 藝術的訊息與留白—— 談綽舞場 《The Last Stone》
文:葉瑪 《The Last Stone》/攝:Vincent Jim(照片由綽舞場提供) 最近看一本書,書序直接批評「以藝術改變世界」這迷思。觀點大概是說創作和現實無可割裂,藝術家透過想像表達他們眼中的現實,當中或有疑問,或有批判。然而現實本身複雜且多變,藝術家一但對此嘗...
[中] 《「舞」可能!? — 壹、貳、叁 》:舞蹈知識考古以後
文:俞若玫 當下,疫情未退,國家安全法壓頂,不願停擺的香港人都用勁地追本溯源,思考本心,細量如何走下去,Y-Space在此社會脈絡下,重演他們經典舞碼《「舞」可能》之壹、貳、叁,很有意思,意義多重,除了更脈絡化去理解Y-Space創作理路的發展,同時重訪舞蹈作為創作媒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