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May B》 — 黑色靈魂在跳舞

戲劇界一直對貝克特 (Samuel Beckett)的劇本又愛又恨,那些寫得太清楚要嚴格執行的劇場調度,及那份文字和角色內裡猶如黑洞的灰暗與死亡感,形式與內容工整地完美結合,一切也指向人類的生存狀態—存在與虛無,令人看得窒息。以致演出難度很高,對觀眾來說也不易承受,使不少團體希望用盡一切形式去挑戰,來表達文字內在。然而我看過大部分後人演繹的作品,那些以為把臉塗白,誇張地搔手弄姿及說詞就自稱忠於原著,最終只是徒具形式主義,沒有靈魂的空洞,而不是貝克特要呈現的虛無。反而,這個1981年的作品,由著名的瑪姬•瑪漢 (Maguy Marin)編導的《May B》,一場把貝克特的角色安置又分解於舞台,這個沒有對白的舞蹈,諷刺地更有一層黑色的,難以抗拒的空虛,是那麼的貝克特!

當然,舞蹈如此貼近貝克特文字本質,是因當年還年輕的瑪漢竟去信要求改篇貝克特的劇本,而那位書寫嚴格令人難以改動他的作品的貝克特竟然答應,還願意一起討論創作。以致,《May B》是難得地看到舞台上能同時出現幾個貝克特的劇本人物(最後一場),卻同時又被故事拆解,僅餘下濃烈的孤寂感覺的舞蹈。就正如,最初舞台在完全漆黑之中播出三分鐘的音樂,觀眾卻可隱約見到一眾舞者從臉到身體也是粗糙的白,在舞台上搖晃,在逐漸燈亮的世界中像身體拖著沉重的腳跟一樣緩慢前行,之後在軍儀音樂下是一輪整齊得像軍隊的舞蹈,整齊的跌跌撞撞,十位舞者時而無意識地做出男女交合的動作,時而無聊地玩拍拍手等簡單遊戲,木訥又狂笑,頹廢又歡愉。這一切像在呈現生存的無聊與無意義,一切也是走向世紀末的虛空,舞者互相交流也只是身體上的反射動作而已。但最令人感動的是,縱然舞者的顏色與動作也如此灰暗,那份狂笑是如何誇張,但或者是他們身體傳遞予觀眾的能量太過強大,他們總能在慘白的肢體內,表達出被困鎖的那個還有一點熱情的靈魂。很記得一幕,女舞者輕輕撫摸跟前如同死白的男士的臉,即使他們同樣被困在白的裝束之內,但從身體的流動已看得出,他們仍有僅餘的生存的渴望,渴望通過已冰冷得沒有人性味道的軀體(化妝),去接觸永遠不可見的微溫的內心。

即便舞者如何去激烈地舞蹈,或去演繹被拋擲來這個更為虛幻的場景的,那些貝克特劇本內的典型角色,舞者的身體狀態總是沉寂,僅是一層軀殼。他們的咆吼、大笑,並不是反抗,而只是形式上的表達存在,是更具體去呈現一切行為的無意義。然而,舞蹈通過不斷的重覆,在無可奈何的世界上還持績地去嘗試快樂,或者更簡單去說,他們還「存在」,「存在」本身讓靈魂得到最後的安寧,那怕世界快要消失,比黑色更黑暗的舞蹈仍然滲雜一丁點的希望。這就是貝克特一直堅持的形式與內容完全結合,更多是「形式就是內容」的劇場。以致當中就算沒有原著那精準得令人佩服的文字,沒有簡約得無可挑剔的舞台指示,《May B》無可否認是如此的忠於形神合一的理念,在正因為形式及世界是如此令人灰心,舞者才更有意識地,去呈現那個不形於外的生存的渴求,及對死亡及無聊的恐懼,那才是貝克特。

=======================================

肥力

藝評人,劇場人,插畫人。 個人網站:www.felixism.com。

時:2015年10月30日,晚上7時45分

地:台北國家戲劇院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李佳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