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我看本地三齣跨世代「舞」「戲」

還記得2007年香港藝術節找來當時香港三代的編舞,共同創作了《我的舞蹈生涯 - 進化論》,撮合不同年代的編舞與舞者,上演出一段段精彩的合作舞匯。轉眼八年多,當年有份參與的梅卓燕、馬才和與王榮祿,於他們今年10月的各自創作及演出中,都不約而同地透過跨世代/界別的合作,重新審視自身的舞蹈歷程,思考傳承的方向,讓我們了解當下不同年代/年齡職業舞者的多重面貌。

《日記VI.謝幕……》

本地資深編舞及舞蹈家梅卓燕,把首演於2009年的 「日記系列」第6篇《謝幕.梅卓燕50年不變舞照跳》,於10月初時重新帶返香港舞台,在香港話劇團的黑盒劇場,以《日記VI.謝幕……》之名演出了7場。我之前從來沒有看過梅這一個有關舞者生活的系列舞作,上一次演出時也剛好錯過,難得這次終於可以在香港話劇團的黑盒劇場內親睹這個作品,而且還是在經歷了過去一年一連串社會紛亂後的今天去看,又令人別有一番感受。

整個演出是梅卓燕自編自跳的單人舞作,以年屆五十之齡,回首過去三十多年的舞蹈人生,中間穿插重現/演她在二十、三十及四十歲,不同階段時期所創作的獨舞作品,透過今天的身體去跟過去的作品對話,也以旁白錄播的形式去跟觀眾分享她一些所思所感。

當中有一段,小梅特別提到她在九七回歸前在歐洲演出之時,有不少海外朋友都突然對香港產生興趣,但那時候卻沒有本地的藝術家乘勢闖出去,遺憾錯失了一個讓香港表演藝術登上國際大舞台的機遇。這段感慨恰恰安排在小梅以五十多歲的身體重新演繹錄像中重現廿多年前所編創的一段《遊園驚夢》,大大加強了對漸已遠去的黃金歲月的追悔之情,也隱隱然帶出時間與機會的無奈錯落。而尾段跳出的《獨步》選段,其打著孤傘的意象在「雨傘運動」後一週年,亦平添了更多解讀可能。

可是作品並沒有一味自傷自憐,結尾小梅跟人形布偶伴隨著貓王Elvis Presley 的《It’s Now or Never》一曲微笑共舞,顯示出欣然接受當下身心狀態,輕鬆笑看得失,再加上她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那份自信,與及自省的勇氣,實在令人敬佩,而且非常動人。

《舞士列傳》

如果《日記VI.謝幕……》是有關一個人回首過去,在時間線上縱向檢視不同時期、不同年紀的自己,《舞士列傳》就是把不同年齡,經驗與背景各異的四位舞者,同時置於舞台之上,相互對照,橫向檢閱當下舞壇的四種身體風景。

由實驗劇團「進念.二十面體」主辦及製作的《舞》,由黃大徽導演,邀來四位分別出生於不同時代的香港舞者參與創作及演出,他們分別是60後的馬才和、70後的李思颺、80後的徐奕婕及90後的丘善行。演出先由四人共同佈置好演出空間開始,然後每人輪流帶一小段熱身,之後每一位各自以不同形式與觀眾分享他/她與舞蹈之間的小故事。

李及丘的段落主要以述說如何跟舞蹈結緣為主,前者在舞台上自我剖白學習傳統芭蕾舞的二三事,後者就以小時候的日記文字作旁白,講述他如何一步步愛上跳舞與編舞;而馬與徐的段落則著重於展示準備演出的過程,表達身體的記憶去呈現他/她與舞蹈的關係。例如徐會在排練場一邊發展舞段,一邊透過手機跟其他人聯繫,一心多用;馬就一直沒有離開過演區,在中間穿插重複練著一些舞段,專注地重拾身體的感覺。

身為舞團多空間藝術總監的馬才和,跟小梅一樣已經年屆五十,於《舞》的演出內同樣出現有過去表演錄影的播放,馬在現場再度演繹的處理,不過整體上卻有種時不予我的唏噓感嘆。特別是導演不單安排了馬長時間留在演區內,從頭至尾看著其餘三人的演出,當中更出現馬被要求讓出主演區及協助搬動各式物品的場面,其角色活像是個退了休的場地管理員多於是個備受尊重的資深編舞及舞者。而且無論是在動作上的變化多寡,還是在舞台上的能量高低,馬都有點被比下去的感覺。

當然,這樣的處理可能只是加強戲劇性的一個手段,就如徐奕婕機不離手地同步排練與聊天,多少也有誇大的成分。不過吊詭的地方是由舞者自身去演繹這些源自自己的故事,到底當中的內容及看法,有幾多只是扮演,而又有幾多其實是真實的呈現呢?

《非關舞蹈:劉銘鏗(神父)X 王榮祿》

跟上述兩齣舞作比較,《非關舞蹈》就輕鬆好玩得多。不加鎖舞踊館的藝術總監王榮祿,找來多才多藝,別號神父的劉銘鏗,再加上舞團的駐團藝術家丘展誠及見習舞者李偉能,四個大男孩在舞團的排練室內上演了一個與眾同樂的「非關舞蹈」演出。

《非》繼續延續不加鎖舞踊館這一年的跨界舞蹈實驗,這次參與計劃的燈光設計師神父擅長Pop-up剪紙製作,不過這次他既不玩燈,也不剪紙,而是選擇了運用塑膠袋做Pop-up,以及徒手作紙浮雕,還粉墨登場跟王榮祿舞鬥。

演出上半部眾人跟一個普通不過的白色小膠袋玩遊戲,又吹又踢,以身體的舞動去跟其互動;之後還有以數個薄薄的白色垃圾膠袋拼貼而成的充氣梳化椅登場,其輕浮不穩定的狀態,跟各人的認真玩樂相映成趣。下半部演者們把坐在大紙上的觀眾們趕起身,然後利用紙張配合物件,甚至真人,即席包成立體浮塑,與眾同樂。

整個節目的所謂舞蹈元素的確不多,但卻不離物件、空間與身體的關係,所以也可以理解為另一種的舞動表演。而且看阿祿與神父兩個鬼馬鬥法,又見後兩代不加鎖舞者的活潑耍弄,既跨界別又跨世代。跟《舞》的唏噓相比,親切幽默的《非》就從另一個角度,呈現隔代舞者相互合作的可能性。

=================================================================

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現職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

《日記VI.謝幕……》

時:10月15日,晚上8時

地: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舞士列傳》

時:10月16日,晚上8時

地: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非關舞蹈:劉銘鏗(神父)X 王榮祿》

時:10月31日,晚上8時

地:不加鎖舞踊館排舞室

照片提供:不加鎖舞踊館, 香港話劇團

攝影:Cheung Chiwai@Hiro Graphics, 陳立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