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倩女‧幽魂》之群舞與雙人舞

此作是根據1987年由徐克監製、程小東導演的電影版本改編,舞劇由故事人物到情節鋪排跟電影大同小異,所不同是表達手法。隨着時代進步,先進的舞台科技和觀眾口味的包容,舞台上呈現了不只是單一藝術,而是多種元素。除舞蹈外,還有數碼錄像和光影混音等處理,加上觀眾早已熟悉穿插其中的源自《倩女幽魂》電影的主題曲和插曲,舞劇頗成功地重塑電影一雙主角寧釆臣與聶小倩淒迷的人鬼之戀。

1. 故事裡的寧釆臣總是憨厚傻氣。舞者:陳俊 攝影:Henry Wong

在表達手法中,編舞大致以雙人舞來述情、以群舞來製造環境氣氛。戲中主角寧釆臣與聶小倩之生死戀由三段雙人舞表現出來:幕一《初見》中的《蘭若‧戀》、幕二《痴戀》中的《蘭若‧痴》和幕四《情幻》中的《蘭若‧逝》。三段舞分別表達兩人不同階段的情感:第一、二段舞基本上是本劇的核心。動作設計精緻漂亮,《蘭若‧戀》中男女舞者大部分時間坐在地上,女的主動親近或投懷,男的婉轉避開,卻又冷不防跟女舞者幾乎面貼面,動作完任表現出女鬼誘惑單身男子,男子愈避愈撞個正着的窘境;《蘭若‧痴》中二人已突破心中障礙,共享片刻温存。這裡編舞用了大量的托舉動作來展現寧釆臣與聶小倩的雨化柔情,男舞者多番抱起女舞者並托起她不斷旋轉,女舞者順看男舞者的身軀做着不同的動作,設計優美。兩位舞者李涵與潘翎娟身手柔軟,腰腿力量十足,兩組動作都很有默契,尤其一些托舉動作中,潘翎娟在空中的節奏與動作的流暢度掌握得恰到好處。《蘭若‧逝》已近尾聲,橙紅燈光遠遠射出來,代表黎明已至,男舞者拼命把布條遮蔽紗窗,希望阻檔陽光透進,無奈人鬼殊途,小倩奔向陽光慢慢消失。這個編排無疑簡單易明,但又似乎欠了舞劇中的「舞蹈」元素。「黎明不要來」這個高潮以近乎話劇形式的表達輕輕作結實在有點反高潮。香港舞蹈團的《倩女‧幽魂》這個結尾跟上文談港芭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殉情結尾一樣不夠濃烈。儘管幕三《殊途》的《倩女‧情》中,男女主角各自的獨舞也有表述,卻遠不及前兩段雙人舞那樣豐富。整體看來雙人舞就顯得力量不足。

2. 小倩在樹魔的束縛之中。舞者:唐婭 攝影:Henry Wong

四場群舞包括《幽魂‧怨》、《盂蘭‧亂》、《人間‧道》及《人魔‧戰》。《幽魂‧怨》先以女舞者亮相,她們的形態美若仙子,接着脫去外衣變為幽靈,設計引人入勝;《人間‧道》中是典型的道士舞,表達方面比較平鋪,勝在燕赤霞的動作設計夠活脫,孫公偉的演繹亦夠靈巧,但在造型上可以更創新。《人魔‧戰》中編舞設計從天花垂下粗帶縛着舞者,喻意群魔受制於大樹魔,因注意到空間調配,舞者沒有扭作一團,看起來也舒服。《盂蘭‧亂》的內容是當年影評人大讚電影的其中一幕,相信正因如此,舞劇也把這幕重現舞台。不過在舞台上擺放紙公仔、招魂幡甚至模擬盂蘭場景可能過於把現實景象搬來,就少了心思和設計,而男女主角在其中略過,如不看解話並不知道表達何意。這場處理起不到原來的意涵,予人怪誕之感。

《倩女‧幽魂》整體的敍事能力欠了連貫和細節,在故事的表達上取的分場亦過於均等均量,也失了軸心和主次之別。舞劇營造出一分淒美但少了一分張力、間接亦產生不到高潮。儘管藝術總監兼編舞楊雲濤的獨舞和雙人舞設計依然亮麗可觀,在電影的數碼影像片段和原聲音樂襯托下,舞劇《倩女‧幽魂》重塑出觀眾對電影的回憶和情懷多於一套新作品的自身位置。

= = = = = = = =

鄧蘭 專業藝評人、編劇。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和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傳理系畢業,初期曾從事文化、電影及電視工作,後轉投廣告界,曾當市場客戶總監,近年活躍於文化舞台的評論工作,評賞範疇涵蓋舞蹈、音樂、戲曲及舞台演出。文章曾刊於各大報章、文化雜誌和演藝網站。

評論場次:2015年11月29日,下午3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