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芭蕾王者的完美告別 談《卡洛斯.阿哥斯達告別古典芭蕾之旅》

雖然卡洛斯.阿哥斯達(Carlos Acosta)曾與多個國際知名舞團合作,更是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史上第一位黑人首席舞者,但對香港的觀眾來說,卻未必熟悉。其實上一次阿哥斯達領軍來港演出,已經是接近11年前,於2005年舉行的「情迷拉丁」藝術節。當時他帶來其一手包辦編舞、導演及主演,以他自己的童年往事為藍本的舞劇《舞出新天地》(Tocororo - A Cuban Tale);這次重臨香港,他同樣帶上一眾古巴舞者,作為他告別傳統芭蕾舞演出生涯的謝幕表演。

1. 這次演出是卡洛斯.阿哥斯達告別傳統芭蕾舞演出生涯的謝幕表演。

相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化節目組提供

節目以《卡洛斯.阿哥斯達告別古典芭蕾之旅》(Carlos Acosta – A Classical Farewell)為名,雖然開宗明義以古典芭蕾舞演出為主,但其實十二段舞節中,除了有選自經典的芭蕾舞作外,也有近代的新編芭蕾,還包括有阿哥斯達新近編舞的作品《卡門》(Carmen)內的一節雙人舞。

整個節目以舞者逐一抵達劇院作表演前的準備開始,讓觀眾看到身穿便服的舞者更衣暖身,而非一來就舞接舞跳個不停。開場時舞台上沒有古典芭蕾常有的華麗布幕、佈景或吊片,只是在後舞台上擺放了幾組高低扶把、兩個大型飛行箱,以及長梳化,把平常舞者於舞台背後的準備空間先呈現於觀眾眼前,然後才慢慢把中幕與側幕放下,讓舞台變回一個空的表演空間。如此的開場設計,嘗試展現出舞者的真我一面,尤其讓節目主角阿哥斯達把傳奇芭蕾舞舞台王者的光環先摘下,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中場休息之前的上半場,以經典的芭蕾舞選段為主,三支分別來自《天鵝湖》(Swan Lake)、《仙凡之戀》(La Sylphide)及《冬之夢》(Winter Dreams)的雙人舞段,分別由三對年青男女舞者演出。可能因為我看的是香港首場演出,舞者們難免有點緊張,個別舞者也似乎未在十足狀態,特別是男舞者,節奏偶有過急或托舉時未夠平穩;不過接著第四支由加比艾拉・盧戈(Gabriela Lugo)演出的《垂死的天鵝》(Dying Swan)獨舞,就令人相當驚喜。她穩定的足尖技巧,加上流麗的動作,把角色的複雜心理完美呈現;而下半場尾段同樣由盧戈作獨舞的《進化》(Anadromous),其演出也相當不俗,值得好好記住她的名字。

不過數全晚我最喜愛的,卻是上半場壓軸由卡洛斯.阿哥斯達跟羅拉.羅德里格斯(Laura Rodriguez)合跳的《戴安娜與亞迪安:雙人舞》(Diana & Acteon: Pas de deux)。這支由阿格里皮娜・瓦岡諾娃(Agrippina Vaganova)根據希臘神話人物改編的舞作,為舞者提供了不少炫技的機會,其中為男舞者所編的多組連續鹿跳(stag leaps)動作,阿哥斯達跳來好像毫不費勁,騰空動作優雅輕盈,著地亦極為穩定,使人讚嘆。

《戴安娜與亞迪安:雙人舞》

舞者:(左至右)羅拉.羅德里格斯及卡洛斯.阿哥斯達。

相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化節目組提供

節目的下半場就集中為當代舞作,除了有上述提及由勞爾.雷諾索(Raul Reinoso)所編的《進化》外,也有另一支為女舞者編排的獨舞作品《我無怨無悔》(Je ne regrette rien),兩支雙人舞作《末日》(End of Time)與《在布宜諾斯艾利斯》(A Buenos Aires),還有由阿哥斯達所編的《卡門》,以及另外兩支阿哥斯達有份登台演出的舞作:《小資情調》(Les Bourgeois)和《邁斯姆》(Majisimo)。

眾舞者於下半場的表現較為平均,不過默契實在有待改善,最後合跳《邁斯姆》時就明顯見到四對舞者的不齊整,各人移動的位置也欠準繩。畢竟他們並非全屬同一舞團,合作練習的時間相信也不長。而作為全晚焦點的阿哥斯達,縱使只參與了其中三段舞的演出,但無論是上半場《戴安娜與亞迪安》的雙人舞,還是下半場幽默輕鬆的《小資情調》獨舞,抑或壓軸的《邁斯姆》群舞,其演出皆非常穩定,壓場感十足,而且技巧仍然大大拋離同場的古巴後輩。

節目尾聲眾舞者在台上換回便服,逐一收拾離場,最後剩下阿哥斯達帶點不捨向觀眾回眸道別,彷彿具象地暫別古典舞舞台,進而踏上當代舞之路。期望香港觀眾不用再多等十年,才能再次欣賞到阿哥斯達在舞台上的風采,也寄望阿哥斯達在當代舞的編與演上,也能有所突破。

= = = = = = = = =

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現職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

評論場次:2016月6月30日,7時45分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