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欲語無言的《候話。四重奏》


《候話。四重奏》,導演及編舞:林俊浩, 演員及舞者:(左起)韓梅、林薇薇、蔡運華。

攝影: Eric

據說,新視野藝術節主辦,林俊浩編舞的《候話。四重奏》的主要創作目的是將「說話前思緒交錯那刻」化為感官視聽。呈現「說話前思緒交錯那刻」,的確是個有趣的課題,相對於語言的簡化與條理化,《候》更在意的,是語言說出口以前的交錯與混沌狀態。在這種混沌狀態中,人們的腦海或許會出現許多尚未充份連結的單詞或語句。這些單詞或語句,或許是說話者在反覆思量選取恰當語詞時腦海所呈現的選項,或許是自潛意識不自覺浮現的片言隻語。然而,有時在語言成形以前,人的意識中也會大量浮現影像、聲音等非語言的意念,加上說話出口以前身體的種種騷動、流向與張力,直把人的身心推至一種漲滿的狀態。這是一種非常豐富的狀態。或許,相對於語言的簡化與條理化,舞蹈的本質正正在於,以身體這個更為貼身之媒體,貼近這種複雜的身心原初狀態,並透過身體記憶的召喚,讓觀眾身同感受進入這種身心狀態。所以,與其說《候》關心的是由「前語言到語言」的關鍵時刻,倒不如說是如何透過劇場創作回到舞蹈成形以前「思緒交錯」的原初狀態。


不少舞蹈創作者都會說﹕「若果能夠以語言說出來,我便不用透過舞蹈表達了!」但表達了始終是表達了,或許舞蹈創作人希望透過身體更貼近那種無以名狀、難以言喻的狀態,但這種狀態一經表達,進入舞蹈的象徵體系,還是跟前語言/表達的原初狀態遠了。或許,這正正是《候》本身創作意圖的吊詭﹕希望透過舞蹈呈現舞蹈成形以前的難以言喻的原初狀態。換言之,是以舞蹈的方式解構舞蹈自身,並回到舞蹈以前的狀態。


基於以上的理解,或許可以解釋編舞林俊浩為什麼會以四重奏的方式,安排歌唱家梁小衞以聲音、演員蔡運華以零碎的單字、舞者韓梅和林薇薇以肢體、聲音藝術家Fabian Gutscher以聲音與現場混音、編劇潘詩韻以文本,努力回到那種混沌的前語言狀態。但這終究是個無法成功的任務:《候》不是停留在無法跟觀眾構通的前語言狀態,便是進入舞蹈的象徵體系,跟意欲呈現的原初狀態遠離。以現在《候》的表現來說,它似乎更接近前者。但如何才能接貼前語言的原初狀態?筆者認為,相對於語言,或許儀式性的表演會更為接近這種所謂的原初狀態。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種所謂的原初狀態,只是一種虛擬的狀態,要回到原初狀態,是終究無法完成的任務。這是表演藝術的本質。


欲語無法無言。無言,便沒有藝術創作。但或許正正因為無以名狀,才有表達,才有藝術。


===

小西

香港資深劇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董事、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社群藝術團體「全人藝動」副主席及發起人、「四圍講古」成員及「正念文化」核心成員與發起人。

評論場次:2016年11月5日,下午2時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