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淺評《明天你還愛我嗎?》(香港篇)

攝: Henry Wong @ S2 Production.

雖然觀賞完畢整個演出,筆者仍然想不到其題名與舞蹈演出的內容如何對應,但《明天你還愛我嗎?》(香港篇)仍是耳目一新的創作,它充滿了驚喜和活力,而且質樸得令人感動。

由意大利編舞家阿歷山度.沙朗尼(Alessandro Sciarroni)聯合本地編舞毛維共同編創的《明天你還愛我嗎?》(香港篇),此作品延續去年《FOLK-S―明天你還愛我嗎?》的意念,探索各種民族民間舞的交流與交融;然而,《明》卻不只是一個演出,而是一場教育試驗、文化對話、演出呈現的結果。擅於透過劇場研究來進行文化對話的沙朗尼,去年為本地學生舉行了一個工作坊,是次演出中十二位「學生舞者」,就是從去年工作坊成員中挑選的﹔此外,編舞亦加入了五位專業者(包括編舞毛維)融入團隊之中,雖然表演者資經歷和經驗參差,但對整體的演出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差異。舞台上展現的是十二位學生與五位專業舞者「同呼同吸」的一種力量,始終吸引著觀眾的目光。

整個演出主要是以兩套舞蹈為基礎,透過各種形式的呈現發展出不同的變化,形成了這個作品。兩位編舞分別以東西方的民間舞為基礎,編排了兩套舞蹈;沙朗尼利用了歐洲土風舞的技巧,而毛維則以潮汕英歌舞來進行演繹。舞者們以一身校服示人,甫出場已讓人感受陽光氣息。演出由一組簡單的手腳動作開始,並以腳踏出聲響(後來加上敲打棒子),其他舞者慢慢加入,當人愈來愈多,其所出現的動作變奏就愈趨複雜。第二段開始,舞者開始加入土風舞的動作,並圍圈跳舞,但秩序依然有條不紊,而團體舞中出現的節奏與動作變奏就更加複雜,或穿插或間入,甚至出現不同形式的混拍節奏。第三段中各人在台上繞圈,各有各的路線,緊密但卻始終保持各自的軌道。最後,節奏緩和下來,台上只有一個人在旋轉,看似如蘇菲舞蹈般,自如地在宇宙中存在。結尾由兩位學生舞者進行了一場雙人舞,分別以土風舞和英歌舞在對應的拍子中展示自己。

整個作品只單純展現了精準的舞技,雖然欠缺了細緻的個人身體故事,但緊湊精準的編排,卻表現了另一種向度。歐洲土風舞和中國民間舞多以集體為主,但我們應如何在集體中保持自我?而在當代舞蹈的語境中,這些傳統藝術如何能應用到現代劇場裡?《明》提醒了我們,個人與集體性並不是對立的,而卻是在群體生活中仍然能保持自我,同時不失與別人保持交流溝通的心境。舞蹈本身就是對話,表達自己又同時與人接觸,這可能就是人類為何會跳舞的因由吧。《明》以質樸的形式為觀眾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真實的聯繫,而舞蹈帶來了對話的可能。

攝: Henry Wong @ S2 Production

===

謝嘉豪

生於香港。畢業於聖若瑟大學哲學系。從事文字及編輯工作外,亦兼具多年表演經驗,現任舞踏藝團「以太劇場」團長。

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明天你還愛我嗎?》(香港篇)

編舞:阿歷山度‧沙朗尼、毛維

評論場次:2017年3月12日 15:0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