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努力尋找自己律動的個性:談《舞青DNA 2017》
《道》,編舞 : 黃明慧。舞者: 丘愷頌*、梁敏賢*、黃明慧*、葉穎潼*、鍾麗儀*、鄭熹琳*。攝 : Aerial Production
「舞蹈青年」(舞青)是CCDC舞蹈中心在推動現代舞發展的眾多計劃中,值得一提的重點工作。自2002年起,這計畫已孕育了很多新一代香港舞者。近幾年的「舞青DNA」舞蹈作品展演,更為俗話說掛著「P牌」的編舞學習者,提供測試甚麼是她/他們的舞蹈生命(引用節目名中的DNA)之實踐機會。
今年投入編舞的四位「舞青」包括陳美芬、黃明慧、陳瑋嘉和何瀚怡。縱使所學相近,每一位都有不同個性,從其如何以律動講抽象概念或具像問題的努力中,即可見一斑。在創作動機上講,共同表達的是尋找如何彰顯自身對舞蹈的感情。
《你好嗎?》,編舞 : 陳美芬。舞者: 朱雄健、譚雪誼、林芷君*、何瀚怡*、譚詩蔚*。攝 : Aerial Production
陳美芬的作品《你好嗎?》和黃明慧的《道》都以「光」作為溝通的道具(括了燭光及燈泡),引導觀者去感受。前者的特色是穿黑白服的舞者,在劇場的場區內用勁地直線走動,或二人相接時以重量傳送或轉換接觸點的方式,形成了多種雙人舞。後者吸引人的地方,是穿啡色長裙的女舞者,配合予人空靈感覺的音樂,以弧線為主的群舞疊砌成的美,及以燈泡折射出的神秘意像。同是現代舞創作,前者的律動充滿當代和西方風格,而後者卻是帶領觀眾進入東方風格而遙遠的國度。陳美芬的作品《你》以律動探索人際疏離,較弱的地方是聚、散及拉扯關係上的變化沒有甚麼創新的點子。黃明慧的作品《道》,自覺或不自覺也好,她尋找了一種回應「幻滅」的方式。利用垂下搖擺的燈泡入舞,在帶東方味的詩化創作中,恰與群舞者手持出場的燭光,形成一個強烈對比的符號—現代文明的燈泡,是對古老的驅逐,亦瞬間提醒了觀眾這是現代舞,不是中國舞。燈泡入舞之道,對這作品而言,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有值得發展及修改的餘地。
《In & Out》,編舞 : 陳瑋嘉。舞者: 陳瑋嘉、黎楚琳、文念慈、丘善行*。攝 : Aerial Production
陳瑋嘉和何瀚怡的作品,分別給人的感覺是,前者《In & Out》是兒童正在遊玩和探索的「單純文化」再現,而後者《堅‧離地城》是成年香港人吐苦水的舞蹈劇場。雖然這兩個作品的共通處都是運用了很多地板動作,卻建構了不同意味。陳瑋嘉利用四件不同顏色的舞衣,看來要表達四個不同性格的兒童,在跑、跳、吃、吐的日常生活動作中,學習及發掘知識和樂趣。兒童在地板上拉扯爬行都是自然的,在地板及身驅上用手腳擊打出各種律動節奏聲響也是常有的事。兒童行為的單純互動、對無聊動作的好奇,與及不同力度的動作探究,是這支舞的創作元素及給予觀看者的直接感官交流。然而,如何讓這些舞蹈元素有段落間的承托力,而不鬆散,可能是編舞要繼續實驗的方向。
《堅·離地城》,編舞 : 何瀚怡。舞者: 洪麗君*、吳卓烽*、丘善行*、余巧兒*。攝 : Aerial Production。
何瀚怡的作品用了木箱及層層疊來代表房屋和磚塊。當舞者在玩層層疊時,象徵了人們在努力參與城市人儲錢買樓的遊戲。當舞者躺在地板上,頭放進木箱中時,傳達的是困在板間蝸居的不滿和無奈。《堅》是一個把舞蹈和劇場演出結合在一起,讓舞者直接以對白「發聲」—質問高樓價的重擔,青年人每天過的日子到底可以算是「生活」抑或只是「生存」的問題。如同前面的三支舞作,我們可以看見這幾位編舞及其團隊,在燈光、道具,及舞台機關的出色運用,特別是何瀚怡的作品《堅》,在尾段讓大量的層層疊木塊從天花倒下,轟隆隆的響聲,表達出青年吶喊、買樓夢的破碎。不過,在整體表現上,舞蹈與劇場的演出,卻未能達致有機融合的效果。例如,開場的一段青春群舞、中間互動的雙人舞及結束前男舞者獨自掙扎的肢體動作或獨舞,分別來看,都代表了一些典型的刻板情緒,但卻沒有和劇場演出的「當下」緊貼在一起,彷彿抽象的舞蹈和具體存在的社會問題,仍有距離。
雖然上述的評論,對幾位新人來說,可能有點嚴苛,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次展演已超出課堂習作的水平。希望香港舞蹈界有更多提供資源給年輕編舞發表新作的機會,也盼望各舞蹈青年,愈跳愈有趣味和個性。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批准參與製作
=== 葉智仁 業餘舞評人、劇評人。現職香港浸會大學副研究員,並在過往十多年於浸大、城大及理大等院校作兼任講師或導師。 《舞青DNA 2017》
編舞:陳美芬《你好嗎?》、黃明慧《道》、陳瑋嘉《In & Out》、何瀚怡《堅‧離地城》 評論場次:2017年4月1日20:00 CCDC舞蹈中心賽馬會舞蹈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