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思考藝術如何介入現實


表演者:(左起) 梁天尺、李振宇、黎貴諾、潘振濠;攝:張志偉


單單見過演出海報後,我已約略猜到「多空間」新作《房一房二房叉防》是一部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的作品。不過,當我欣賞這部在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創作的體驗式舞蹈劇場作品時,仍驚訝於編者不走尋常路的創作野心。


整個劇場幾乎被全然改變。蜘蛛網般的破舊帷幔將舞台上下兩層隔絕開來:上層觀眾俯瞰下層舞者做出種種荒誕離奇的舉動,而站在下層舞台四圍的觀眾可在舞者身旁走動並觀察,近距離體會舞者的表情及肢體語言等等。上層與下層被隔離開來,不單是編者對於舞台空間多元化的嘗試,也包含了關於社會階層、身份及權力的另一重隱喻:演出結束後,坐在上層的觀眾有權投票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舞者,而站在下層的觀眾則無權這樣做。


像這般用意十分顯豁的隱喻及象徵,在這部時長約八十分鐘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舞台上以冰冷鐵架搭成的牢籠式狹小空間,象徵香港人侷促的居住空間;不時在舞台四處巡查檢視的黑衣人,象徵刻板僵硬的律令;而劇中四位主角則各自影射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個體,將自己偽裝成眼含笑意的假面人,為前途緊張、迷茫,卻又不得不被裹挾其中而抽身乏力。


舞作編排順暢,演員表演也落力。他們在層層搭建的鐵架之間穿行遊蕩,十分傳神地表現出此城中人在當下所面臨的困境與掙扎。如是立意固然巧妙而應景,但我個人並不十分欣賞過份介入社會現實的藝術創作。如果舞台上呈現的內容過於直白地針砭時弊,那麼,整個作品中可供觀眾琢磨並思索的空間便被壓縮了。觀眾的情緒將自始至終都處在被掌控的狀態中,而他們觀劇時的喜怒憂樂則幾乎全然建基在編創者的動機與理念之上。


表演者:毛維(超人);攝:Mak


我固然認同「藝術不可一味迎合,而應指出社會問題」的觀點,但如果觀眾被創作人篤定而明確的想法及意念拉扯,被拖曳入一場批評與質疑的巨大渦旋之中,則不免顯得刻意。在濃烈有餘而深沉不足的情緒之中,現實的微妙與複雜被簡單的「是/非」和「對/錯」二元程式取替。這種壁壘分明的表意方法或許令到創作者在敘述現實的時候,失去向內探掘與求索的動力,而使得舞台上的詮釋與表達顯得輕巧甚至輕浮。


《房一房二房叉防》採納頗具張力的舞台表現手法,用心良苦,卻未能達致我期待見到的實驗劇場樣態。在我看來,「實驗」是多義的、開敞的,是寧可曖昧模糊些也絕不願固限觀眾的所思與所想。若依照這樣的邏輯,這個在夢境與現實間遊走的故事固然新奇另類,講故事的方法卻未免過於直接且單一,缺少些點到即止、意味深長的留白。



===

李夢

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不可救藥的古典音樂及美食愛好者。藝評文章散見於香港、北京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房一房二房叉防》

構思及編舞:馬才和

創作舞者:嚴明然、毛維、黃翠絲、胡詠恩

評論場次:2017年4月9日14:0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