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為對抗恐懼而起舞-評《恐.集》


攝:Terence Lau

黃振邦首個長篇舞作《恐.集》,脫胎自其前作《發現號》之〈……是如何鍊成的?〉,除保留了前作的一段舞蹈外,《恐.集》面向一個更大的議題,發展成一個六十分鐘的作品。此作啟發自一本探討大屠殺及政治殺害的著作《Why not kill them all? 》(Daniel Chirot, Clark McCauley/2003),加上黃振邦對世局的變化、恐怖主義的蔓延所作的反思。在編舞上,他大膽地嘗試以武術融入舞蹈,展現獨特的動作風格,回應這個炙手可熱的主題。


黃振邦利用「大風吹」這個遊戲,作為《恐.集》的引子,揭示被別人標籤的可怕,那種被排斥的恐懼,以及製造標籤者的恐怖主義,正充斥著我們生活的各個場域;並以充滿對抗性的動作,展現恐懼與暴力相即相現的狀態。編舞以武術匯入舞蹈,仿效了各種武術的動作特質,例如太極、詠春、八卦掌、巴西柔術、踢拳(Kick-boxing)等等,動作充滿力量,而大量具攻擊性的動作,使每個舞者的身體及姿態,看起來都孔武有力、剛毅不屈,像隨時要發起一場激烈的抗爭。然而,《恐.集》以武術作為編舞手法,令大部份動作集中於手部活動較多(武術或搏擊主要是以手部活動為主),舞者動作都集中於身體上盤,致使動作變化略顯單調。而且武術動作舞蹈化的編排中,卻欠缺了具有洞見的「話語」,令《恐.集》顯得有點失焦,未能捉緊「集體與恐懼」的主旨―透過舞蹈探索恐懼對身體的意義和帶來的影響―卻使另一個題旨「暴力與反抗」更見鮮明。從這個演出體現了黃振邦對「武舞相融」的見解,雖然是個非常有趣的創作探索,但從《恐.集》所見,編舞卻只偏重於把武術的「招式」融入舞動中,以作品中後半段出現的一支群舞為例,眾舞者一組帶有太極及八卦元素的動作,一個接一個地延續著,像電影慢鏡頭的動態,然後又加入很多不同門派的交手之勢,例如黐手、推手等,招式豐富,卻令人有點眼花繚亂,而且這些動作語彙與主題所指涉的,卻沒有很清楚的連結。


攝:Terence Lau

看過《恐.集》後,筆者生出了一些問題:以武術轉化為舞蹈,是否有可能?怎麼個作法?對現代舞蹈的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其實「以武入舞」早已屢見不鮮,可以大膽地說,現代舞的技巧早已蘊藏著武術的影響,兩者關係千絲萬縷。當代一些舞蹈先驅從東方文化中汲取營養,其中武術的肢體技巧也被撈取過。譬如說,史提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從太極推手及合氣道中得到啟發,他運用了前者互相運力的運動方式,後者滾地與旋轉的動律,結合了現代舞的即興性,發明了接觸即興技巧;林懷民從太極宗師熊衛的太極導引中得到靈感,引導出雲門舞集的獨特風格;而一些雙人舞中抬舉動作(lifting)的技巧,也受到日本柔道的啟發;再者,武術中養生技巧的氣功(呼吸方法)、經絡理論等等,都或多或少影響了現代舞蹈技巧。這麼說來,原來「武學」蘊藏很多資源,或能拓闊人們對身體的理解和應用;所以,武術在招式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讓筆者來作個假想,武術是一門關於「力的哲學」―說到底它的本質是搏擊,「以動制動」的技巧,招式套路裡蘊含的是各門各派對身體動律的理論,所以研究武術,其實就是研究身體力學。而舞蹈除了美的追求,亦講求力的運用,所以武舞之間的相融,就在於力的探索。舉例說明,詠春的基本手法「攤、膀、伏」,是詠春功夫裡獨特的力學,在搏擊中非常實用,而且攻守同時,催毀性強;但是舞蹈的內涵是表達,講求對話,如何將之舞蹈化呢?那就可能需要把詠春力學三原則轉譯一下為舞蹈語彙:「攤」,可解攤開(Opening) ;「膀」,有架起之意,可將之解成橋樑、接駁(Bridging);「伏」,可理解為閉或收(Covering)。於此,把這三個力的概念作為動作實驗,說不定對舞蹈創作帶來新鮮的元素。從武學提煉出這些內涵,可能豐富現代舞蹈的肢體探索。


無論如何,《恐.集》是一個大膽的創作,在「恐懼」這個大命題下,編舞黃振邦獨挑大樑,敢於直面恐懼,與之對話;一眾舞者亦展現了精湛的舞技,為了對抗恐懼而起舞。同時,「以武入舞」是一個很有趣的動作研究,持之而行,將來必定能累積成有價值的創作資源。


===

謝嘉豪

生於香港。畢業於聖若瑟大學哲學系。從事文字及編輯工作外,亦兼具多年表演經驗,現任舞踏藝團「以太劇場」團長。

《恐.集》

編舞:黃振邦

評論場次:2017年5月26日20:0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