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評《安娜.卡列妮娜》-編舞精密細裁 架馭各種劇場元素
攝:Monika Rittershaus
第四十六屆香港藝術節的開幕演出是蘇黎世芭蕾舞團《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約長2小時的節目結構編排有如電影般細密,在簡約的舞台上呈現出豐富的意含,把古典與現代芭蕾元素結合得井井有條,舞蹈與述意互為緊扣。在精選的音樂配合下,《安》予人驚艷驚喜。
由生於德國的克里斯蒂安.施普克(Christian Spuck)編舞及舞台設計的《安》其實好繁複,因編舞不但要交代一雙男女主角安娜與愛人阿雷西.佛倫斯基(Alexei Vronsky)及其丈夫阿雷西.卡列寧(Alexei Karenin)的關係,還要帶出另外兩對男女的關係:分別是不忠丈夫斯蒂芬(Stiva)與不甘認命的妻子多莉(Dolly),和忠誠的康斯垣丁.列文(Konstantin Levin)與純潔的吉蒂(Kitty)。人物的編排不單有助更全面地呈現多段雙人舞和三人舞,更旨在盡量展示原著的人物和情節。要將複雜的感情,繁多的細節和眾多角色如電影般展示在一齣舞劇中,殊不容易。《安》的其一特色是在舞蹈動作外借助影像、戲劇和其他元素輔助敘述。但這種處理的風險是若其中一元素稍有處理不好,整個作品會變得不倫不類,甚至令觀眾難以跟上劇情發展而失去興趣,而此演出則未有好好避免此風險。
觀眾能否看懂,緊貼編舞的每一步,是欣賞舞姿以外的一大要求。這作品用了很多元素,編排精密,明快有序地展示出複雜的內容,且不乏高潮。其中戲劇與舞蹈的結合,及古典與現代芭蕾的運用十分出色。編舞成功結合古典與現代芭蕾組成此舞作,亦適宜地交替運用。如上流社會的舞會、展覽會場景中的規行步止最好由古典芭蕾展現,但男女主角的內心或三角關係,由現代芭蕾動作表現就更易表述。如沙龍會中的安娜與愛人翩翩起舞,儘管已旁若無人還是跳着古典的雙人舞。當兩人獨處時就激動至滾地的熾熱情緒,運用現代芭蕾做出張力和高潮。男角的眷戀和女角的後悔之情,幕一舞會中男角在等候女角的出現時之若有所失,和尾聲女角的絕望情態,都讓戲劇與舞蹈共冶一爐,效果很好。
另外在舞蹈與劇場元素之間的選擇和取捨,亦見編舞的功力。劇中有幾處運用錄像,以作交代特定場景和劇情,悅目清晰。如在背景的布幕投影火車迎面而來的畫面飾,飾人群的舞者在這布幕前經過,就簡單地標示出火車站的場口;又或是左邊用布幕播出跑馬片段,群舞員在右邊如在看台觀看跑馬,影片突然撞倒一人(表示阿雷西發生意外),安娜走出看台,萬分緊張。這些場口在聲畫配合下令演出似電影般緊湊,效果十分好。另外男女主角在意大利一場,布幕是一幅海景,二人在其前面放下枷鎖愉快地跳着雙人舞,盡見情侶沐浴愛海之心情,簡單而漂亮。
還有康斯垣丁與吉蒂的一對,在寫康斯垣丁在田間工作,鄉間布幕前一班男舞者赤身跳著收割動作,這段由現代芭蕾出發效果亦佳。在康斯垣丁與吉蒂結婚一幕,康斯垣丁用單車載吉蒂在台上出現都在古典格局外添上清新調子。這些新舊元素因處理得宜,用得有法度,且過場順暢看來不堆切,便造出整體的精密細致。男女主角維多蓮娜.卡比托諾娃(Viktorina Kapitonova)和威廉.摩爾(William Moore)及一眾舞者在編舞的打造下技巧表現出色,特別是當中威廉.摩爾的戲劇細胞澎湃,單看其演技已很惹人注目。
另外作品選用的音樂既有古典亦有現代,浪漫場景多以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陰鬱部分則採現代樂曲,與舞劇內容十分脗合。其中亦有安排現場演奏配樂,適時牽動情緒帶動氣氛。整體而言,如非要在雞蛋裡挑骨頭,只是略嫌序幕未能清楚交代角色,觀眾對那些人物的調度走位的意思不明所以。
===
《安娜.卡列妮娜》
編舞:克里斯蒂安.施普克
評論場次:2018年2月23日19:30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鄧蘭 專業舞評人及專欄作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