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音樂與舞蹈如何相映成趣? —觀香港舞蹈團弦樂舞蹈劇場《弦舞》

《弦舞》;概念及編舞:楊雲濤;助理編舞:黃磊;攝:Carmen So

最近兩、三年,香港舞蹈團對於「跨界」概念的探索尤為引人關注。三年前的夏天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的《紅樓.夢三闋》將戲曲、舞蹈和裝置藝術共冶一爐,去年的《紫玉成煙》探索粵劇與中國舞互動的節奏,今年舞團又在同一劇場搭建起四面開敞的空間,以音樂和舞蹈入題,找尋現代舞與室內樂、傳統與當下相映成趣的可能。

八月中旬演出的弦樂舞蹈劇場《弦舞》由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以及舞團首席舞蹈員黃磊合作編舞,邀請知名作曲家林丰創作音樂,小提琴家姚珏與她創辦的香港弦樂團四位青年樂手現場演奏。誠如編舞所說,舞蹈和音樂密不可分,兩者在節奏與情緒的醞釀鋪排等層面均有頗多相似處。不過,若要達致弦樂與舞蹈互相呼應並混融的效果,則需要多方創作者彼此理解,互生默契。筆者看過八月十六日晚首演,發覺音樂、舞蹈、燈光及道具和佈景等部分均各自精彩,然將上述種種置於同一空間中,其間的默契與分寸拿捏,仍有值得深思與雕琢的空間。

《弦舞》全作時長約七十分鐘,由十五段音樂串聯,前兩首《愛的致敬》和《如歌》是小提琴經典名曲,此後各段均由林丰為此劇創作,包括兩段以「呼吸」為題的旋律、六段以「獨白」為題的旋律,還有將《小白菜》、《牧歌》以及《在那遙遠的地方》等中國民歌改編後的段落。作曲家對於傳統民歌的改寫,並不僅僅局限在重新配器,而是抽取民歌中的關鍵樂思,將其變調、再加工,而成為與其餘樂段在情緒與節奏上均融合無違的新作。音樂整體聽來幽緩、哀傷,與獨舞、雙人舞及三人舞等舞段共同建構一重落寞的、引人沉思的空間。

空間的建構、拆解與再建構是《弦舞》的亮點之一。舞台四面敞開,觀眾前後對坐,模糊「看」與「被看」邊界,以至於坐在一側的觀眾既能看到台上舞者與樂手,也可以將對面坐席上的觀者視為觀看的對象。舞台左右兩側各有一扇門,舞者經此出入,時而隱身其後,時而穿行遊走,無形中擴闊舞台空間,亦擴闊觀者想象。我們總忍不住去猜:兩扇門後,究竟藏了什麼?同時,音樂的起落、強弱與隱顯配合舞蹈節奏,與舞者肢體語彙與燈光一同形塑空間的多變,令觀者在持續中仍能捕捉到微妙變化。由此可見,《弦舞》雖說表意開敞,並無明確主題,其樂音、舞蹈及燈光種種,仍在不經意間將人引入對於愛、想念和遺忘等恆久題旨的思索之中。

現場音樂演奏自有其力量,若放入此弦樂舞蹈劇場中,編創者不單應思索音樂與舞蹈在情緒醞釀與鋪排上的貫通,也不妨為舞者與音樂演奏者的身體互動多些設計。依現場所見,幾位樂師在台上或坐或立,其位置與姿態對於舞台空間的建構並無太多助益,與穿行其間的舞者也幾無互動。演出者彼此間若能多些實在的往來,對於情景的融合,對於不同媒介之間距離感的進一步消弭,不失為一件益事。

==

李夢

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不可救藥的古典音樂及美食愛好者。藝評文章散見於香港、北京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弦舞》

概念及編舞:楊雲濤;助理編舞:黃磊

評論場次:2019年8月16日 19:45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