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我看《兩地書》三舞作


《..after....》;舞者:潘振濠、王琦、劉學、謝欣;圖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香港藝術節的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轉眼已經踏入第七屆,平台除了繼續支持本地年青編舞編創新作外,今年也嘗試促成香港與內地年青編舞合作,其中《兩地書》就是香港藝術節與中國編舞家協會「培青計劃」聯合委約及製作的交流項目。節目包含三支各長約半個小時的舞作,皆由兩地編舞共同發展及演出,並於去年底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進行了首輪展演後,再發展成今年三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的演出版本。

打頭陣的《柚子.橙子.橘子》的三位編舞兼舞者:白濰銘、楊暢和張翼翔,同樣生於1986年,但外型與動作質感各異。分別來自香港、四川及北京的這三位大男孩,並沒有刻意去磨平大家的差異,而是聰明地從各自的身材與演出風格特點去出發。

演出一開始,三人就分別以傳統中國仕女、醒目西裝型男與高貴性感女郎的形象現身,配合節奏明快的流行舞曲,已令人眼前一亮;隨後的段落利用了三卷長長的白色地膠,以及多變的舞台燈光設計,也為作品添上繽紛色彩。三人當中,個子較小的白濰銘最為搶鏡,他腳踏高跟鞋、披著毛大衣,以香港人的粵式口音以普通話自嘲,幽默抵死,玩味十足。稍嫌不足的是各個段落缺乏清晰連繫,略嫌鬆散,而且白的個性也過於突出,相反另外兩位的性格就較模糊,整體上可以再多發展。

第二個作品《Fly Me to the Moon》就較為令我失望。同樣由三位背景不一的編舞自編自跳:北漂多年的山東年青編導李超、香港舞者姚潔琪,與及港漂十年的舞蹈編導楊浩,但似乎未能擊出任何創作上的火花,不單沒有如作品名稱般可以衝出限制,也無法如月亮般映照出光芒。

根據三位創作人在場刊中寫下的感言,我相信作品在編創的過程中,各人都有著很大的分岐,現在出來的成品,多少也反映出這個狀態。舞作不單欠缺主線,而且每一節也完全割裂,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位編/舞者輪流呈現自我沉溺:先是李超玩弄著吹氣人偶,然後就有楊浩與他的濃厚黑假髮,最後姚潔琪則把玩著吉他走調高歌。三段舞都是拉雜自嘲,各有其趣,但作為觀眾卻只感到距離。當然,如果創作人意欲表達無從溝通,實在不能夠只呈現距離,那只會把作品拒人於千里,而是要有不同的變化,讓觀眾去理解並進入。

整個節目最叫人驚喜的,肯定是壓軸的《..after....》。分別來自江西與香港的謝欣和潘振濠,一個作品以充滿強烈的肢體語言見著,另一個則是修讀戲劇表演出身,然而二人不一樣的背景與經驗,卻正好產生正面影響,並在作品中實現出來。

兩位男女編舞,加上另外一對男女舞者王琦與劉學,在簡約的桌椅配置下,四人共同把男女之間的情感角力以豐富的層次表達。雖然以男女之間的愛恨交纏作為題材,的確有點陳腔濫調,但難得眾舞者在形體控制上都見水平,整體節奏也緩急有序,再加上合適的音樂選曲,營造出張力滿滿的片段。縱使在舞作內,潘振濠引用轉述的電影金句有點多,但瑕不掩瑜,尾段謝欣手持燃點著的蠟燭,讓蠟滴在右手手腕位置,具象地呈現錐心之痛,然後緊接與潘振濠相擁接吻,令乾涸了的蠟散落一地,整段簡直是一口呵成把角色內心的情感翻騰直刺到觀眾心深處,令人難忘。

總的來說,這次《兩地書》的跨文化、跨地域協作,成敗不一,但尚可發展的空間仍多,希望是次經驗也能讓參與者及策劃人重新檢視這種合作交流的危與機,並期望未來能看到更多更開放的交流合作,產生出更具視野的多元新舞作。


===


《兩地書》

編舞:(香港)白濰銘、(四川)楊暢、(北京)張翼翔;(香港)楊浩、姚潔琪、(山東)李超;(香港)潘振濠、(江西)謝欣

評論場次:2018年3月4日15:00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