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R&T — 疫情下的《爵躍線上_2.0》及《Tap Note》
《Just Feel Good》;攝:Dicky Wong
疫情期間,很多表演藝術團體也調整了它們的演出及推廣策略,作為香港唯一的專業踢踏舞舞團R&T (Rhythm & Tempo) 亦不例外,原訂於二月尾的現場節目《爵躍》不得而停演。《爵躍》為舞團的重點節目,集跨地域及藝術上的交流於一身。舞團藝術總監郭偉傑(Ken) 邀請了日本電影《踏嚮人生》的男主角清水夏生及本地爵士結他樂手關家傑,希望共同創作一個爵士樂與踢踏舞結合的「踼踏演奏會」。二月的演出不能如期進行,他們便調整策略,把現場演出帶到網上,製作了《爵躍線上_2.0》,並限時於6月6至12日在Facebook上播放。
因應演出模式的改變,從現場多元觀感的觀賞過程到面對螢幕較平面的觀賞模式,如何能令觀眾在45分鐘的演出中也能專注,在演出的拍攝角度及內容的重整上也見舞團在當中的思考。
爵士舞是一種「聲音的舞蹈」—— 利用踢踏舞鞋的鐵片敲打地面發出不同聲音的舞蹈,因此踢踏舞鞋敲打地面的仔細動作尤為重要。作品利用今次錄影的機會把鏡頭放大於舞動的腳上,讓觀眾能體會不同的聲音與舞動的踢踏鞋的關係。此外,舞者的面部表情也是這舞種的表達的重要元素,鏡頭也在這著墨。
除了鏡頭的設計,作品的內容也因應網上的播放而重新設計。除了演出片段外,也把作品加入教育元素,讓大眾對於這門在本地還未很普遍的舞蹈種類有多一點認識。當中一些內容,如踢踏舞的基本動作及所產生的獨特聲音、舞蹈與音樂的共存關係、踢踏舞的「即興」元素、踢踏舞是如何表達情緒及音樂人如何與舞蹈家合作共創作品,也是一些欣賞踢踏舞的重要線索。
日本藝術家不能來港演出,在錄影便播出他的獨舞《Light Through the Window》,以腳底造出疏密有度的聲音去表達他心中的憤怒與哀愁。場景在他家中,亦有另一番味道。
《Tap Note:編舞計劃結業匯演》— 六位編舞的實驗場
在《爵躍線上_2.0》播放後緊接的一個週末,便是現場的舞團教育計劃演出《Tap Note:編舞計劃結業匯演》。這個安排也見舞團心思,讓觀眾在多認識踢踏舞的觀賞方向後再進場演出,能令他們對作品更有共鳴。
《Tap Note》包含了參與計劃的六位編舞 (張惠喬、楊晞忻、楊竣淘、顏俊豪、賴永倫及黃思豐) 的五個作品。作為他們各人第一次的編舞作品,是乍有驚喜。在取題的多元、結構的鋪排、舞步與音樂的互動探索、舞蹈與情感的連結及舞步的技巧,再結合由施駿興設計的有效燈光效果,共創一個十分專業的製作。
六位編舞以他們感興趣及關注的議題入舞——有輕鬆重現香港九十年代睦鄰關係的小品、有探討友情與愛情的、也有較嚴肅探討社會議題的作品。其中張惠喬所編的《存在論》便是探討近年在香港的社會運動及疫情下帶來的困境及所引發的心情。以兩個具象徵意義(分別穿著全身黑衣及防毒裝備)的舞者和「我」在這些事件下的互動,帶出創作人所關心的周遭景象,以踢踏舞鞋製造的輕、重、快、慢節奏表達「我」內心糾結的情緒。創作者還試驗加入不同的舞蹈元素,例如當代舞及接觸即興,實驗精神可嘉,只是不同元素似乎還需更多時間去探索,讓它們能有機地結合。顏俊豪在作品《One Future》中利用了Prince Ea的《Dear Future Generations: Sorry》 及John Lennon 的《Imagine》兩首歌表達了他對人類未來生活的關心,舞蹈節奏的設計也強化了文本及音樂的力量,然而除了配合音樂,怎能讓踢踏舞更深化表達的內容,似乎也值得繼續實驗探索。
計劃其中一位導師Mandy Petty在場刊中說,「編舞」是實驗性的,有成功的時候,也有失敗的時候,但若不試驗,舞蹈只會停滯不前。這個計劃正好讓踢踏舞透過實驗與反思,繼續向前;亦給予一班希望實踐編舞的朋友一個很好的平台去驗証及表達他們的想法。
《存在論》;編舞:張惠喬;攝:Dicky Wong
==
文:丘思詠
自由身舞蹈工作者,專注於舞蹈教育、研究及寫作。她先後於紐約大學舞蹈系及香港大學文學系完成她的藝術碩士及文碩士。她現為香港教育大學舞蹈學科的客席講師。
《爵躍線上_2.0》
編舞:郭偉傑、清水夏生
評論場次:2020年6月12日 線上播放
《Tap Note:編舞計劃結業匯演》
編舞:張惠喬、楊晞忻、楊竣淘、顏俊豪、賴永倫、黃思豐、郭偉傑、Mandy Petty
評論場次:2020年6月13日8pm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