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自照湖》
表演者:陳偉洛;攝:Ruby Ku
「異質沙城」是一個以香港作家潘國靈的《寫托邦與消失咒》為藍本,包含建築、劇場及舞蹈演出的計劃,陳偉洛以其中一段《自照湖》為題材,創作了一個投影裝置及一個獨舞演出。
小說本身描寫一實一虛的兩個空間,「異質沙城」就選了北角這舊區,在幾個不同地點舉辦了展覽及演出。陳偉洛的《自照湖》在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演出——由康文署管理的屈臣道休憩花園。那裡其實只是街尾一幢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種了些植物,有幾張長條石櫈。這個所謂花園在那裡極有錯置的感覺,創作人大概看中了它的「異質」,空蕩且毫無特色,可以任其形塑。陳偉洛及團隊在那裡以木條架起房間框架,圍上布幕,形成一個如帳幕般的四方房間——除了在向街一方,因為鐵欄的關係,布幕只落到一半,下半能看到街外的情況。於是在封閉中又留了一條通往外界的路徑。
「房間」外圍三面放了長條木椅/架,觀眾或坐倚在這些木椅/架上。然後把頭探進布幕上不同位置的罅縫中去看演出。當陳偉洛在「房間」演出時,觀眾也看到一個個依附在布幕上的頭,帶著充滿好奇、期待或專注的神情看演出。那是一種很詭異的經驗,除了營造出觀眾一頭栽進人家的私密空間,窺視他人的孤獨及內心世界,也引出了身體與頭部被布幕割裂的異化狀態——頭能感受演出的同時,身軀卻停留在外,無知無感。這種割裂突顯了身首的分離,像是回應演出場刊所引的書中關於頭和心的距離的話。而這種割裂,也跟現實社會環境何況相似。
觀眾把頭探進布幕上不同位置的罅縫中去看演出。表演者:陳偉洛;攝:Ruby Ku
房間內,幾張木條櫈將本來的石櫈延伸,形成河道般的空間,一角落放著陳偉洛的投影裝置,裝置上偶爾的水滴聲是演出的唯一音效。《自照湖》故事本於西方美少年迷戀湖水中自已的倒影而不慎溺斃,葬身處長出水仙花的傳說。陳偉洛的演出也呈現了這種顧影自盼的圖像,他藉著高低不一的長櫈去設計他的動作,由坐在鐵欄上、背向觀眾,一步步地沿著條櫈舞著,有時坐在其上,有時倚在旁邊,有時甚至是躺在地上。與其說跳著舞,他更像是呈現一個人獨處時那種孤寂無聊的狀態。陳偉洛身軀帶著少年般的稚嫩,演出中大幅的動作或舞動不多,除了移動之外,大部份都是一些細微的、甚至日常的動作,像是他內在自省的反映,又或者與內心思緒的對話。偶爾的激烈動作如半褪下褲子,很快地又穿上,然後繼續之前緩慢而細緻的動作。儘管燈火通明,街外車聲人聲不絕,這空間卻是靜止的。彷彿與各界隔絕。但偶爾路過的行人——像被脫下褲子動作吸引得駐足觀看的路人,又會將演出場景帶回現實。
《自照湖》在氣氛塑造和空間處理上頗為成功,陳偉洛對空間的利用也不錯。不過,創作似乎太貼近原來文本,形成想像不夠空闊。在少年自照而溺斃之上,能否挖得更深層次更多?而非正式場地的觀眾是否可以參與更多,是創作人可以繼續探索的方向。
===
聞一浩 資深文化藝術編輯及評論人,定期於報章雜誌發表演藝節目評論及現象觀察文章。
《自照湖》 表演者:陳偉洛 團隊:陳偉洛、蕭敏、曹海寧 評論場次:2018年1月2日22:00 北角屈臣道休憩花園
Thanks for writi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