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五支新作 看年青編舞的創作態度

自反修例運動開始,街頭出現不同形式的創作,如抗爭手語、在商場內圍圈的快閃行動、「長輩圖」文宣設計、抗爭歌曲創作等。三個月以來,時局每天在變,作為藝術家,筆者時時懷疑留在劇場創作的用處,有感做甚麼都無法對準當下,迷惘之時,卻一口氣看了「舞蹈新鮮人」和「二延體」先後登場的五支舞作,從編舞的創作態度,得到一些不同的看法。

《出竅》:形式就是內容

李偉能(Joseph)的作品,筆者只看過《回聲摺疊》和《出竅》,筆者喜歡他在《回》以劇場符號﹑聲音﹑語言及燈光等討論當代舞的涵義,先理性地建立編舞秩序,及後打破再重組,作品既有理性探問,同時盛載著豐沛情感。還記得Joseph看著觀眾問:「What is love?」,卻一手掐著脖子的畫面,叫人深刻。來到第五個作品,整體演出上,Joseph著重於形式,這次作品出現很多「三角」:如舞台上的音樂設計劉曉江﹑舞者張利雄和譚雪華的企位﹑兩位舞者也常舉起手肘,做一些三角形動作,有時像射箭,有時像蠟筆小新裡的動感超人…… 而音樂設計方面,素材多以電子音樂和遊戲《超級瑪利奧兄弟》的聲效兩者現場混音;演出後段,燈光配合音樂節奏打在觀眾席﹑現場聲音演出者和舞者身上,那個三角形彷彿由舞者身上擴展到整個劇場。當燈光全開,音樂停止,台上只剩下一位舞者時,筆者繼續記著「噠噠 - 噠噠噠」這個節奏,也想加入一起跳。從《出竅》的演出形式可見,Joseph正在自訂的形式之下尋找舞動的自由,以及誘導觀眾參與舞動的元素。

《出竅》;編舞: 李偉能;攝:Carmen So

《無眼睇》:大膽挑戰自己

銳意鑽研細節曾景輝(Terry)的作品個人風格強烈,近兩次作品自設不同挑戰,前作《毛鬙鬙》穿著近三十公斤的假髮獨舞,直接表達他對毛髮的恐懼。《無眼睇》是他給自己和舞者的挑戰,他要四位身體特徵截然不同的舞者,戴著大型頭套,在台上跳著統合的動作,從而突出其獨有的性徵,同時舞動出建立彼此共通的連結。筆者欣賞這個創作方向,現時版本的編舞動作,較多走路和站立等,觀看角度多為正面和側面,從觀眾席上看去,未能開拓觀眾對身體更多想像。另外,筆者對頭套的存在有點懷疑,現時舞者仍需依賴眼睛,而非全身的感官執行動作,頭套的功能像是為了增加舞動的難度,並去除舞者的身體被凝視的尷尬,然而,舞者的身體仍是不自在的,至於源自裸體還是動作的難度,筆者無從得知,只是看演出的當下,腦袋閃過疑問:所謂的挑戰,跳舞的人不算享受,到底是藝術重要,還是人比較重要呢?

《合十》:既然沒辦法獨力拼湊成篇 不如誠實展現

中場休息時,在展覽區看過曾詠暉(暉仔)的訪問,再進場看《合十》。演出開始前,暉仔在台上看著一盤水,臉輕輕擦過水面,不敢把頭放進去,只在旁邊徘徊。四位舞者先後出現,李嘉雯向著暉仔踢腿,動作帶有態度和語氣,好生動;高凱琳踏進水裡,濺起水花,暉仔都沒有反應,眼神若有所思;張芷君拿著毛巾興奮地出場,彷彿準備洗澡,卻拿起水桶向地下潑水,這種反差也是有趣;藍嘉穎使力地踩著水桶出場,水桶擦過地板的聲音,聲音包含著不滿和無奈。及後,編舞突然跳進水裡(筆者認為這部分沒有仔細處理,只順理成章地跳進去),圍著玻璃盤游動,其餘四人則擦地板,把毛巾的水扭回盤裡,看著暉仔在玻璃盤裡,用力抓緊盤邊,不斷繞圈游動;她們有人不明所以,有人嗤之以鼻,卻繼續幫忙抹地。筆者覺得,《合十》較像一齣無言劇,也許浪費了身懷絕技的幾位舞者,然而暉仔的誠實是難得的,在人前展現其脆弱一面 —— 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未知,只顧捉緊外在的東西,封閉自己。

《Everyone knows what it means to think》;編舞:陳偉洛;攝:Steven Li

《Everyone knows what it means to think》:引導觀眾反思 建構思考平台

至於《二延體》的兩個作品,作品偏向理性和實驗,《Everyone knows what it means to think》是陳偉洛從比利時P.A.R.T.S.畢業後首個作品,他只用空台﹑日光燈和一個電腦螢幕和他的身體,帶領觀眾遊歷閱讀表演的過程。他用一連串關鍵字如「imagine」, 「recognize」, 「refer」, 「sense」等,每講一個字,做十數秒動作,然後再講一個英文字,再做動作,全篇大概二十分鐘。老實說,作為進場前不看場刊,而且感性先行的筆者,有感難以跟上陳偉洛的討論,因為我不會在十數秒的表演內,隨即觀照自身的閱讀習慣。然而陳偉洛的創作,對於喜歡在劇場內抽離地觀察的人來說,會是個不錯的平台,在簡單的舞蹈面前,投射出屬於自身的觀演習慣,一同在演出中思考。

《現場》:以各自擅長的媒介合作 離開慣性

真實互動演員及平面設計師﹑音樂家和舞者一同編舞,這個組合所關注的是「甚麼是現場?」,在CCDC的小劇場演出,劇場裡有大投映幕﹑收音機﹑電視機﹑電腦螢幕,同時也有手機拍著臉書直播,黃杜茹主要在大投映幕前舞動,她起初常常重覆一些兩胯打開,前後走路的姿勢;張利雄則坐在不同地方,當他聽到聲音,如收音機播「青嶼幹線收費站」,或看到螢幕上臉書直播的文字,他會自行選擇讀字的順序或重覆;而劉曉江則在控制台觀察兩位表演者,以及操控場上的聲音和影像。在筆者眼中,他們三人的創作意圖很有趣,但置於當前的舞台空間,他們選擇的聲音﹑影像﹑身體的力度和密度不足以支撐成足以流動的能量;身在現場時,筆者頭腦上能理解創作者的試驗,感性上卻覺得抽離。

《現場》;編舞:張利雄 、劉曉江及黃杜茹;攝:Steven Li

五支作品,背後帶著五種思考模式,看完後我想,回到劇場也許是離地,但此時此刻,堅持自己的信念和探索也很重要,即使未能即時改善現況,至少也在自由逐漸消失之時,為自己和夥伴爭取創作和表達的自由。

==

Cliff Wong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有時演戲,有時跳舞,有時寫字。

「舞蹈新鮮人」系列:李偉能、曾景輝、曾詠暉

編舞: 李偉能(《出竅》)、曾景輝(《無眼睇》)、曾詠暉(《合十》

評論場次:2019年9月14日 15:00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二延體》2019

編舞:陳偉洛(《Everyone knows what it means to think》)、張利雄 、劉曉江及黃杜茹(《現場》)

評論場次:2019年9月22日 15:00 CCDC舞蹈中心 賽馬會舞蹈小劇場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