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觀舞合劇場《Stay/Away》有感

近年本地有不少新的表演藝術場地湧現,其中太古地產於鰂魚涌太古坊開設的ArtisTree便是其一。自2017年遷往康橋大廈現址後,已先後主辦及合辦過不少特色節目;今年該場地更推出「ArtisTree Selects」系列,為場地度身策劃演藝項目,繼月前的戲劇節 「Theatre Bites」後,緊接的「Moving Pieces」就聚焦舞蹈製作,帶來一系列本港及歐洲藝術家的舞蹈作品與工作坊。

為今年這個舞蹈季揭開序幕的是本地藝團舞合劇場之全新創作《Stay/Away》,作品共有兩個部分:舞蹈表演及裝置展覽。可惜由於時間上未能配合,故未有機會獨立體驗場內的裝置展出,不過我就抽空於8月16日欣賞了其中一場週五中午演出的場次。

現場不設觀眾席,觀眾可隨意遊走並穿梭於困著舞者的透明箱及特製金屬裝置之中;照片由ArtisTree提供

全長近45分鐘的舞作,由舞合劇場藝術總監何靜茹導演,並與城市當代舞蹈團資深舞者黃振邦共同編創。演出不設觀眾席,而是嘗試活用整個場地空間,讓觀眾在演出期間自由選擇視點、自行選擇不同的距離與角度去感受表演。當觀眾魚貫步入劇場時,當會看到置於中央的一個大透明立方膠箱,並見有一女舞者被困在內;而圍繞在外之地面上,就放置了多組由日本藝術家Yoko Seyama設計的動能裝置:一支支長條形的金屬桿以水平方式,平置在另一支插於圓座上的直桿尖,時而靜止,時而旋動,攪動著空間,營造出一個移動迷宮的效果。

一眾表情不多兼全身黑衣的舞者,在演出開始前就已混在人群當中,然後隨著演出進行,就擔起了建構空間變化的責任,以甚具儀式性的沉穩動作去移動與重置地上之轉桿裝置,並把以方框形式平放在地上的金屬條裝置,作不同方式的挪移、接駁與提轉,幻變成不同形狀的圖案及立體框架形象,與之互動。如此設計除了持續改變空間的結構之餘,也逼使觀眾隨演出移步,展現空間上的變化可能。

至於一直困於立方膠箱內的舞者,則由始至終都只是絕望地在箱內遊移掙扎,箱外世界的變化,對她來說可以是一種對話,也可視作她自由思想的直接呈現。即使如何渴望能夠逃離現狀,但卻毫無辦法,當中走不出來的無力感彌漫堆積,最後演出在觀眾被圍起,膠箱中之舞者被白色迷霧湮沒後作結。

舞者扭動著立方體;照片由ArtisTree提供

舞作名稱《Stay/Away》以兩個語意相反的英語字詞組成:「Stay」可解作留駐、留下,恰好形容此時此地的觀眾與演出期間一直留在透明膠箱內的舞者;「Away」則可解作離開或遠方,描繪出舞者意欲擺脫羈絆(無論是面對箱中透明四壁,還是處身多變的金屬框架中,抑或鏡像中的自身反映),爭取自由的想像。然而當二字合在一起,又能產生另一意思,「Stay away」 這組詞可以是一個叫人遠離的警告,也能描述事不關己的逃離狀態,引伸出更多解讀這支作品的方向。

縱使《Stay/Away》的演出介紹內提到作品乃「重新演繹自我發現與存在的意義」和呈現「有關城市帶來的幽閉恐懼感」,但就個人來說,我對作品中對界線/限的探索,以及在大世界中的身不由己更有感覺。好像容許觀眾自主在場內遊走欣賞,但就透過移動裝置另設限制;舞者舞動金屬支架,彷彿以實線去建構不同虛體,一方面好像在主動改變空間,但其實卻逃不出框框。到尾聲階段,膠箱之中的舞者湮沒在白色濃霧中,在這個紛亂的夏秋之間,就更讓香港人多了一分聯想。

==

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

《Stay/Away》

編舞:何靜茹;聯合編舞:黃振邦

評論場次:2019年8月16日 12:00 ArtisTree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