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城誌》大海、石頭與人
《憤怒的海 — 宇部之記憶》;編舞:韓孝林;攝:Mak
《三城誌》給我的感受就是幾個詞:大海、石頭和身體。沒有技巧和思維的介入,有的只是感受,是風拂過石頭、揚起海濤的狂野和輕柔。
這是來自台東、首爾和香港三個城市的編舞作品的匯集,副標題寫著:連接生活與土地的傳統舞蹈祭。充滿儀式感和敬畏心的舞蹈將三個地方人民與土地的連結以不加修飾的肢體表達出來。海枯石爛,究竟一片海洋、一塊石頭,藏了多少城市記憶和歷史故事?《三城誌》以大海和石頭這兩個自然意象,生發出三個蘊藏能量的故事,勾勒了三個城市的樣貌,也傳達了她們的精神和信仰。
海邊部落族人的圖騰倒映在舞台上,首先演出的是台東的故事《阿棲睞》。阿棲睞(Qaciljay),排灣族語「石頭」之意,是台灣東海岸原鄉居住地景,更是原住民的部落記憶。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以台東的人文地景作為養分,從傳統樂舞「牽手」男子彼此激勵扶持的概念出發,倒空一切經驗和技法,忘記自己在雲門舞集和國際舞台的編舞經歷,從零開始回歸原住民的生活本身。十位年輕男舞者未經雕琢的身體給了他很多啟發。眾舞者上山學習整地、收生薑,藉由勞動而涵養自己的身體,他們在海邊或是山上排練,讓身體與大地的連結搬到台上去。「 當我們不再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動的時候,才能回過頭來檢視什麼是新的可能。」沒有刻意的配樂、沒有段式的編排,一位舞者獨自動著歌唱著,九個人從舞台側邊拉手緩緩走上來,動、歌唱、轉圈、累、歌唱、再轉圈、再歌唱,筋疲力盡。金色的汗珠浸滿十個健碩的身體,長達四十分鐘的時間裡彼此的手緊握不放,他們乾淨、純潔、極致。這是一個整體,一團烈焰般的生命力。
《四季》;編舞:謝茵;攝:Mak
由新晉編舞家韓孝林領銜的Han Dance Project帶來了首爾的故事:《憤怒的海——宇部之記憶》。作品以舞蹈追悼1942年日佔時期煤礦事故犧牲的過百名朝鮮曠工,憤怒又悲傷的犧牲者至今仍然埋藏在日本宇部市的海邊,《憤》用故鄉的祭祀安撫海中的亡靈。《憤》作品分四個章節緩緩講述在歷史中飽受壓迫和隱忍的情感。以韓國傳統音樂(正樂)和祭祀音樂貫穿演出,韓孝林出演祭司,八位女舞者以簡約、現代的舞步,安撫傷痛記憶。它有典型的韓國風格,舞者們腹部核心的力量也透著韓國傳統舞蹈的韻致,整出作品卻又有現代的節奏和變幻。韓孝林精巧地將傳統元素自然地融入現代的創作中。
由香港舞蹈團駐團導師謝茵編舞的《四季》是一個全新的作品。「四季」可能並非有著清晰的板塊界定,春可能只是一片山、一陣風、一些樹。夏天可能只是一個感覺,「四季」或許只是舞者手中扇子的一個輕盈的轉動或裙角飛揚時飄來的一陣氣息,是香港的海和風給我們的身體記憶。這些不同片段組合到一起,以古典音樂《四季》襯托,又以安徽傳統舞蹈花鼓燈作為技法表達,其步伐多變急速又有流動,跟香港的生活節奏相似。《四季》作為香港的城市作品油然而生,對傳統舞蹈與當代香港之間的生命連結的探尋由此開始。生命川流不息,一代一代被這片海灣承載著。四季承載著生命的循環,還有我們停不下的腳步。舞者以傳統舞蹈的肢體,帶領我們探問四季中這座城市不同的生命狀態。
如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所言,當舞台成為我們最後的道場,讓我們用肢體在這變幻的當下,耕植出對生命的暢想。感謝《三城誌》所有舞者的付出,你們用誠實的身體,在這喧囂之中,靜靜地向我們訴說土地的故事。
===
《三城誌》
編舞:(台東)布拉瑞揚・帕格勒法、(首爾)韓孝林、(香港)謝茵
評論場次:2018年2月4日15:00 葵青劇院演藝廳
語瀟 自由撰稿人
Σχόλι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