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覆舟亦能載舟 — 淺評《小龍三次方》
眾舞者在巨型李小龍人形紙板下舞動;編舞:黃狄文;聯合編舞:黃振邦、林詠茵;攝:Mark Lam
李小龍是享譽國際的功夫明星,然而其截拳道哲學思維 —「Be Water」,同為後世津津樂道。武學如處世,若能如水無形,順勢而流,剛柔並濟,就能無招勝有招 !
《小龍三次方》有三個面向:李小龍生前四部半電影創作的經典場景、武術標誌如「雙節棍」、「黃色運動裝」、「李三腳」及截拳道「Be Water」的意象。整個演出基本上線性發展,以李小龍的生命歷程為經,上述三個面向為緯,多面向穿插,舞者以當代舞結合武術的動作,織就出一片彩色絢爛的世界。
舞劇以李小龍生前數部為人熟悉的電影串連,不按上映時序,主題先行,前半部繽紛歡樂,節奏明快,行雲流水。隨著巨型李小龍人形紙板從天而降片場,匆匆帶過小龍的童星生涯,同步以「蒙太奇」(Montage)的形式帶出受人欺凌的小小龍及備受影迷追捧的少年明星,最後兩人以短棍相接,頗有互相砥礪之意。這種富電影感的場景調度在「青蜂俠」之後也同樣出現,舞台深處進行的是電影場面,近台口觀眾席的則是主角跟電影投資者周旋,這樣的處理令畫面豐富有層次。
小龍與蓮達「邂逅」的雙人舞;編舞:黃狄文;聯合編舞:黃振邦、林詠茵;攝:Mark Lam
演出另一可觀之處是以錄像投影代替布景,在一場滿載熱鬧歡樂的大學舞會,錄像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瞬息萬變的萬花筒圖案富有六十年代風情,輕快的「Cha Cha」(恰恰舞)舞步令人振奮,最教人讚嘆的是舞者跳入位於台左台右兩側屏幕後,即化身成「畫中人」熱舞,繼而以真身與自己的影像合舞,論氣氛此段可說是全劇的高潮,現實中李小龍是「Cha Cha」舞王,也暗喻了舞武同源。
另一深刻的場景是小龍與蓮達「邂逅」,全台清空燈暗, 只餘下一屏於台左深處,只見雪花紛飛,本來錯身而過的兩人對望,繼而共舞,有別於一般有主次的雙人舞,男女二人平起平坐卻不失纏綿。
數段電影經典場景重溫配合情節主題,雪景雙人舞後是「龍爭虎鬥」的鏡陣,舞者消失於舞台鏡陣後在屏幕上出現大特寫,可惜卻有「穿崩」的情況破壞了本來緊張不安的氣氛。《精武門》以一敵十展現了《過江猛龍》不是「東亞病夫」的氣勢,終章壓軸是《死亡遊戲》,數十個小龍手持雙節棍於靈堂,小孩衝出把大人踢倒,更有死而後生的意味。編舞聰明地只萃取了李小龍人生當中一些重要原素,重新編配,以環式結構演出,喪禮開始,死亡告終。觀眾隨著「笙歌」走進另一個平行時空,劇終之時吹奏笙管的音樂人再度登場,為舞劇劃下休止符,也呼應了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本來的旨意「人生就是一個等待死亡的過程」[1]。
水能覆舟,亦能載舟;「Be Water」 的宗旨是脫離框架,《小龍三次方》既是合家歡舞劇,演出內容與表達形式也不能過於跳脫難懂;因此也離不開敘事為本位,留白不多就少了詩意。此外,合家歡舞劇少不了專業舞者與少年小孩同台演出,某些小舞者的演出更是焦點之一,小女孩穿上西裝吸大雪茄當電影大亨的場面就很惹笑。然而武術架式融入大型群舞當中,造就壯觀氣勢相應需要較長時間,《死亡遊戲》本來甚具創意,編舞以不同腳法的舞步取代了電影的「過關斬將」,雖然音樂變化能交待陣法變換,亦以獨舞群舞梅花間竹的形式呈現,唯本來電影中單打獨鬥的痛快卻蕩然無存。《小龍三次方》是一次有創意的大膽挑戰,若部分場口可以稍加剪裁,全劇節奏將更緊湊可觀。
[1]傳聞電影本來的結局是主角挑戰重重關卡後找到的寶盒內只藏了寫上此話的字條。
在富電影感的場景中小舞者與小龍對舞;編舞:黃狄文;聯合編舞:黃振邦、林詠茵;攝:Mark Lam
==
程天朗
跨界別寫作人,中學時代起於本地多份報章刊物發表小說、新詩、散文及藝評。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小龍三次方》
編舞:黃狄文;聯合編舞:黃振邦、林詠茵
評論場次:2019年8月16日 19:30 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