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dance-to-be」的一些觀察
文:赤玉一
當晚觀賞不加鎖舞踊館策劃的「Unlock Body Lab: dance-to-be Launch Edition 」階段展演,甫踏進熟悉的舞館,便由工作人員帶領走進小練習室,邀請做一個小小的分享——在紙上寫下自己一些夢境,並投進紙箱。由於之前沒有看過兩齣階段展演的任何資料(筆者從來不喜歡於演出前讀作品簡介),所以直觀、誠實地寫下了最私密的一個夢。
交換經驗
看譚雪華(樹娃)的展演於我有一種親密感——洗完澡的頭巾,獨自在吹頭時的回憶,忽然被記憶壟斷的時刻,繼而走進腦海裡再重塑記憶和事實的框架,都是很私密的心靈與思想運動。觀看這個展現最大的感受,是創作者如何捏準人的共鳴,容讓創作者和觀者在過程中真心地「交流」。
作品出現三位表演者,身穿同款式的衣服,由第一位表演者從紙箱逐一抽出觀眾不同的夢境,然後三位表演者在過程中依據特定結構即興演出不同的夢。輪流演繹了幾個夢境段落,框架換轉成三位表演者各自重塑對方先前的「演繹」。看著看著,「restore」(恢復)、「reimagine」(重新想像)、「remember」(記憶)這三個字在腦海出現,然後過程中夾雜一絲興奮地等待——等待她們會抽取自己的紙條,然後又來一個怎樣的演繹?這個心理狀態於我是新鮮和窩心的,正如筆者在最後的討論環節中亦有分享,對於作品建構了一種「collective」(合作)的關係——如何從觀眾的個人意識(「夢境」)獲得靈感,繼而在每一個當下重新演繹並賦予新的趣味,而這部分正正需要觀眾的投入參與才得以成立,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
最過癮莫過於表演者真的抽到了筆者的紙條。那是我一個非常深刻的惡夢,卻在眼前反轉成一段滑稽的(玩具)槍戰。當她們拿著不同的童孩道具和芭比娃娃亂舞,我頓時對應到人的思想運動(也可能是筆者個人的吧):記憶和真實的錯置就像小朋友在腦海搗亂,歷經一遍又一遍的回憶,有一些成份會被漏掉、放大、拖長,甚或將真實的悲劇轉化成腦海的喜劇。
Unlock Body Lab: dance-to-be Launch Edition 階段展演及分享/攝:Elsie Chau(照片由不加鎖舞踊館提供)
了解自己
觀看何明恩(明恩)的時候有一種像看著迷途小鳥的感覺,對我來說可以毫不保留,坦承自己的不確定和混亂是一種能力,就像在人生路途上迷惘不安卻仍能昂首向前。展演以一種匯報形式進行,當中夾雜了一些動作上的示範,最後有一個與觀眾互動的環節,邀請觀眾寫下一個希望創作者呈現的詞彙。
由最初明恩解說自己所吸收和學習到的不同知識,包括不同舞蹈動作、情緒的演繹、文字和動作的關係等,從而推進到她對於表演的理解和不理解。我看到她對於表演本質的困惑和質疑,但亦看不到她邀請觀眾進入的切入點。最深刻的是她放置於場地中央,寫滿關於動作質感/表演經驗/舞蹈指令詞彙的大畫紙,於我而言,就像是她處身的汪洋大海,是無法被整理的迷惑。所以我更理解她在展演一開首的介紹——這是一個梳理自己的過程。而這種過程,可以如何「有條理」地傳達給觀眾,但同時,觀眾如何容讓混沌發生並給予有建設性的批判?到執筆的此刻,我仍沒有答案。
這種距離感令我在最後的互動中寫下了「control」(控制)和「honesty」(坦誠),也算是一種叛逆(因為完全沒有要順從她的意思,要寫些甚麼去挑戰她身體的呈現能力),一是作為觀眾,面對她所展現的混沌而作出的建議;二是質疑整場對話的真誠——真實地呈現之餘,誠摯地為觀眾鋪設道路進入自己的思想。而後者的功課可能是編舞很重要的下一步。
Unlock Body Lab: dance-to-be Launch Edition 階段展演及分享/攝:Elsie Chau(照片由不加鎖舞踊館提供)
創作最好玩的部分
看完兩齣展演,原來重點是最後的交流環節——編舞和觀眾的對談,而對談不再是編舞像動物園裡的稀有品種,被動地回應問題,而是倒過來由編舞發問,了解觀眾如何理解自己的作品思想。所有人把自己的想法寫下,編舞再逐一回應,進而參與者亦看到所有觀眾思考光譜之廣闊。這種交流模式不但拉近觀眾與編舞的距離,亦讓藝術不再離地,甚至讓作品不會止於完結的一刻,它的意義或者好玩的部分,應該是人與人開放地探討、修正、批判、再討論……的無限輪迴中滋養出來。
===
文:赤玉一
90後香港人。奢望表演藝術可以化解個人的存在主義危機。
Unlock Body Lab: dance-to-be Launch Edition 階段展演及分享
第一部份 編舞/概念:譚雪華 創作/演繹:許煒珊、黃寶娜、張嘉怡
第二部份 編舞/概念/演繹:何明恩 研習伙伴:李嘉雯
第三部份 回應及討論 主持:李偉能、Human Wu
評論場次:2020年10月3日 20:00 Unlock Dancing Plaza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