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八樓」的小事與策劃的限制
文:艾蕓
「八樓平台」以往只是發表作品平台的品牌名,今次卻成為題材之一,取其空間功能回應「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註1)《此刻碰面在尋找我回答如果只有一件小事要⋯⋯》意念多以個人、編排或舞蹈體系自身出發,但問題意識缺席。不過,清晰的舞台調度有助觀者從相關語境作思辨(speculation)。
我想觀察人,但我不想被觀察。Sometimes islands, sometimes an island. (照片由 香港舞蹈團 提供)
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李俊軒運用照明技術轉化明暗對比法(chiaroscuro),並融合身體節奏化的樂曲演繹,編排策略掌握燈光流動和視覺的關係,觀看成為注意力導向的遊戲。緊跟隨展演身體造型術語,蘭花指、三道灣等等,光影殘像前後暗合,辨認扭、擰、彎翹等典型舞姿。俏皮矯健、Camp(「敢曝」)的表達,頗具酷兒格調,與罔兩不定形的視覺趣味,構作可對讀的兩重面向。然後是劉卓禕在錄像上反覆上演訓練動作的情境,正正再現空間(練習室)工具化的運作。現場帶對話機的手持對話機的表演者面對錄像做出話語系統操演,鏡頭向話語對象為中心的人物固定,而她望向的視角被這種凝視所期望的模樣般呈現,此段歷時地檢視動作教學單向、強硬的形態,觀者想到今年也看過對舞蹈準則帶反身性(reflexivity)態度的相類表演。(註2)
其他編及演的片段分別有:何知琳在鏡頭距離營造出親密,或壓迫的觀看視點,表現人物克制、含蓄的動覺(kinesthesis),投影則將其細膩質感放大。曾嘉儀獨舞帶憂慮神色,與色彩醒目的襯衫作舞蹈般互動,最後把它穿上,但未有激發兩者關係的新想像。轉接到數位舞者肢體延伸和舒展般流動,組合出連續不斷的幾何相交和氣象。配合簡約音樂曲式是相對常規的章法,跌入既定模式的變體和再製。盧心瑜以洶湧無名的氣息配合海浪衝刷錄音,顯露水體聯想的獨舞。戴俊裕則以情緒乾澀的獨白道出個人志向的拉鋸。最後實時轉播休息室場景,緊扣「八樓」生態,由編排後的集體互動可見,反映休閒性質的日常。
我想觀察人,但我不想被觀察。Sometimes islands, sometimes an island. (照片由 香港舞蹈團 提供)
總括,調度雖然轉折流暢,條理分明,不過流於執行層面。劇場構作的存在幫助不了構想分離的創作內容產生概念上的扣連。作品均挑選自舞團新晉,以機構的藝術方向為依歸,缺少受「中國舞蹈」訓練的身體所象徵的國族意義與其積極製造意義的場所,說明創作場域的定位。這也引申自「實驗」於劇場中應用的模糊主張,影響策展焦點,限制了指引舞蹈表演體驗、觀點、討論方向和對話的機會。而且策劃的文字資訊鬆散,無法適切調準可與時代議題斡旋的著力點。爬梳框架以及拿捏藝術作品的陳述,或者是下次策劃需要考慮的一環。
「八樓平台」實驗舞蹈劇場《此刻碰面在尋找我回答如果只有一件小事要⋯⋯》
編舞及演出:何知琳、李俊軒、李慧忻、陳曉玲、曾嘉儀、劉卓禕、劉雅蓮、盧心瑜、戴俊裕
評論場次:2022年12月10日 20:00 上環文娛中心八樓香港舞蹈團「八樓平台」
---------------------------------------------------------------------
艾蕓
表演、寫作和思考實踐。
註1:「日常生活的普通事件有兩方面意義:個人、偶然的小事與複雜無盡的社會事件」。Henri Lefebvre (1991).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I): Introduction, 57.
註2:何明恩(2022)。《究極人類舞者》,俞若玫;莫嫣(2022)。《李婷炘》, 新約舞流。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