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傷痕纍纍的《此地此身》在影像中翩翩起舞
文:冰慧
今年的跳格舞蹈影像節(下稱跳格)以委約的開幕電影《此地此身》揭開華美的序幕,帶來了一趟有關創傷交錯於記憶和身體的旅程,遊歷愛,與痛的邊緣。《此地此身》由四位別具個性的藝術家張紫茵、陳巧真、莫頌靈的以及今屆跳格策展人葉奕蕾以散文電影(essay film)為題的作品組成。四部電影風格大相逕庭,獨具慧眼地切入「舞蹈影像」,而根據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在前言中提及跳格的英文名字從一貫認識的dance video改成 movement-image,啟發來自流動影像(moving image),似乎是想要從dance(舞蹈)轉移焦點至movement(動作),企圖跳出舞蹈的既定框框,一躍之下,從更廣闊的動作汪洋之中尋覓舞影,並非把流麗的舞蹈放在影像中再現。
散文電影的精神亦來自於對於過往或現存的影像素材的解構,回望以前的記憶和往事,透過剪接去精煉出更深層次的意義,從舊有挖掘新的可能性!正正回應了這個接近二十年的舞蹈影像節在新的掌舵人手中航向了未知的大海,勇敢創新!
《此地此身》/ film still provided by CCDC
太工整的掙扎
首個作品是張紫茵的《自如身》,處理影像和聲音的方面均見工整,一切都太合乎預料了!影片以三個舞者及導演本身對於身體創傷以及舞蹈看法的自述作為主線,畫面則配合女舞者的舞姿,在破爛的廢棄建築物中起舞。動作大多是與一塊連繫著磚塊的布發展而成,充滿著掙扎和拉扯,無力感漸轉化成情緒的能量,在接近影片中段時累積爆發,實是很有張力的一段戲。可惜錄音素材太多,以致後來舞者重重複複的片段變得無力,也沒有太多的推進,情緒因而徐徐消卻。
《此地此身》/ film still provided by CCDC
瑣碎的小事組成就是眾人的大事
陳巧真的《失去的部分》以大量碎片式的影像組成,輔以一個男子描述身體變化為中軸。影像呈現了城市不同時期,在各種非日常的狀態——社運現場、狂風的海邊和漏水的行人隧道,彷彿錯置了奇幻的角落重疊並潛伏於日常之中,在無人知曉的時刻反噬慣常的秩序!影像素材未見統一,帶著兼具生活化的痕跡和當代影像的流動性。舞蹈的部分只有幾秒,是經放大後極粗糙的、一個男子的手舞足蹈片段,但影像、空間和物件的綜合而成的影片同時是在訴說一個更大的身體——社會的身體,經驗過的傷痕與記憶。
《此地此身》/ film still provided by CCDC
不見仍是見
莫頌靈的作品《180°・78°14'n 15°36'e・2013》帶著某種超現實、空靈又奇異的姿態出現。影片開頭說明影片的錄製方式,以簡單的繪圖和符號組成,令人錯覺以為在看台灣恐怖電影《咒》的開首!接下來的是二十分鐘緩緩橫搖(panning),在不同的立足點上,記錄極地的風景。全片不見一人,卻讓人不禁思考,舞動的不只是鏡頭前的人,更可以是鏡頭後的人,實在是一反傳統,帶來新生代的思維!
《此地此身》/ film still provided by CCDC
笑淚交織的樂章
葉奕蕾的《海坐下來時沒有風》以記錄生活及旅途中不同片段編織起來:旅途風光、身體出現狀況時的紀錄、以往作為舞者跳舞的片段和記錄城市當代舞蹈團在黃大仙舊址的清拆場景。這樣說好似是很嚴肅的一部作品,但其實中間有不少帶點幽默的鏡頭,融和在嚴肅的部分中,彷彿坐上時光機一樣,跳躍到不同的時間點去觀照她的生命,放在最後放映也令心情很複雜,實在有五味紛陳之感!
《此地此身》/ film still provided by CCDC
縱觀四個作品,張的作品有特意拍攝新的影像和錄音素材,相對貼近跳舞的內容,但同時顯得著重計算,另外三個從紀實方向的影像則貼近生活的部分原貌,較有力量。這樣的散文電影創作不多見,中間某些片段較為沉悶,但整體可觀又創新。策展人真的有為跳格帶來前所未有的視野和跳出格子的勇氣,讓人期待!
==
冰慧
仰望著神聖的舞台,愛看愛跳愛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