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兩門打開,歡迎進內
文:蘇桔
《闁 ─ 進內》開場前,一方光柱打在深色背幕上,尤如一道銀白色的門正開,歡迎觀眾進入兩位編舞的世界,她們將有關工作與人生的思考入舞,用舞蹈展現其思想沉澱與研究結果,是十分個人性的,卻也具普遍性,容易讓觀眾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及職場人生。
《闁 ─ 進內》/攝:Bernie Ng(照片由 新約舞流 提供)
舞蹈日常 工作生活
首先是來自新加坡的陳紫薇編舞作品《舞.領子》(No Collar),如實驗,也如用舞蹈書寫的論文。作為一位獨立舞蹈藝術家,陳紫薇將自己對於舞者勞動的思考,首先發展成其碩士論文研究題目,後來再與四位香港舞者張景喻、洪麗君、廖向民及董仲勤,將之轉化成舞蹈,讓舞者與觀眾與她一同叩問「舞蹈」與「非舞蹈」、「創作過程」與「日常生活」的界線何在。
作品含有富生活感的動作元素,諸如步行、搬抬與展開地墊、原地跑、舉起手指數數、俯臥撐等,看似十分簡單的動作重複出現,又持續在方向及隊形上作出變化,令人不禁思考:這是舞蹈嗎?這不是舞蹈嗎?聲音方面,一位女聲由一開始數算四十件細碎的生活事件,包括電話響、夢境、身體狀態、的士與課堂遭遇等,是「無領」的獨立舞者之日常;後來自白提到看見窗外的勞動工人,繼而是一連串的自我反思,追問:重複性的動作是否練習?任意或隨機性的活動是否工作?不涉及體力勞動的活動算工作嗎?最終沒有實質結果讓人看見的活動,又算是工作嗎?迫使觀眾也反思,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之間、甚至當刻在劇場內觀賞舞蹈之於生活的意義。
《闁 ─ 進內》/攝:Bernie Ng(照片由 新約舞流 提供)
一與眾 眾與一
第二個作品《門.日》(Matter of time),由新約舞流副藝術總監陳曉玲編舞,如她所言,充滿「計算」。舞台上預先設置好五行六列共30張凳,人卻不在其中,首位舞者張景喻驚喜現身於舞台後上方的迴廊,迎著左面而來的昏黃燈光、雲影與風,一步步欲進又退,在掣肘中謹慎尋途,是為第一幕,甚有驚喜又最具詩意的畫面。
《闁 ─ 進內》/攝:Bernie Ng(照片由 新約舞流 提供)
此後是氣氛完全不同的群舞,五位舞者張景喻、洪麗君、廖向民、李曉盈及董仲勤坐在最後排開始跳一樣的舞,之後動作逐漸變化,不一致地移前換位,後來演變成半即興的爭凳遊戲,各人將凳子疊高,攀上、單足立、重心轉移、平衡……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因為一旦跌下即被取消資格,凳子被搶走,留下的人則愈攀愈高;到最後只剩一人,凳子已疊高至人不能攀上。後來,其他人將30張凳子都疊起,凳如高塔,由誰去攀?被選中的一位被高塔嚇倒、逃避,卻遭攔住、拉扯、抬走、被動地立於眾人肩上──突然一下子燈滅──然後是她的獨舞,先是如動物般手腳並行,漸變成雙膝跪行,再自由舞動……真的自由了?這是必然的結果嗎?筆者領略到的意象是:在競爭之中眾人逐一倒下退場,剩下的人則被期望與壓力壓垮。作品到最後,眾人將30張凳重新佈置成如四層高的四角錐體:四乘四、三乘三、二乘二、一,合力扶助、支撐讓那最後的一位能夠立於至高。這是編舞對於「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個人思考,同時也勉勵觀眾如何在群體間共同安身。
光、物與音共舞
是次演出,得讚賞燈光設計張國永和舞台美學設計葉卓棠,助光與物共舞蹈說故事,明顯為作品添分。兩個作品都出現過一條會移動的光柱,沿演區四邊而行,配合舞者行進,讓時間的流逝變得明顯。《門.日》的燈光變化尤其活潑,不僅突出焦點、劃出場域,還為全白舞台和全黑背景刻劃線條,營造氣氛並增添美感。而僅有的佈景「背幕」設計更見驚喜,筆者起初以為是一大幅深色絨布,直至《門.日》開場時台前黑暗、後面亮燈,才看得清原來那是一排密集的黑色垂線──在背光中,後景顯得迷濛;在黑暗中,後景完全隱沒;黑線可分隔場區,又可讓舞者在需要時進出,設計高明,美感十足!音樂設計也值得一提,《舞.領子》由編舞親自錄製,《門.日》由陳杳然作曲,配樂為各個段落營造出相當匹配的氛圍。
《闁 ─ 進內》
新約舞流
編舞:陳曉玲、陳紫薇
評論場次:2024年1月12日 20:0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
蘇桔
滄海中的一滴,大漠裡的一粒,穹蒼下幾乎看不見的一點,上帝的精心傑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