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參與首屆香港演藝博覽之我見
- momoko91
- 12 minutes ago
- 5 min read
文:李淑嫻
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於2024年11月14日至18日舉行,為期五日。筆者有幸觀賞四個不同藝術範疇的表演項目,分別是:
一、《快雪時晴》

《快雪時晴》 攝:Mak Cheong-wai (照片由 香港舞蹈團 提供)
這可說是博覽會開幕之作,由香港舞蹈團擔綱,假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上演,由楊雲濤編舞,以書聖王羲之的手帖及數封短訊,將文字間的意境轉化為舞蹈和形體動作。舞台設計如同一張白色宣紙,穿著灰和黑舞衣的舞者就好像文字活現在紙上,分別表達「氣象」、「墨象」及「心象」。
在「氣象」中,舞者穿著偏向中性的上衣和長褲,糅合太極動作及步伐,沒有明顯的陰柔陽剛之別。「墨象」中的一段男女共舞《卿佳不》,原表達向對方問好及思念,但從舞者的神態及彼此距離看來,情感顯得淡然。此外,《痛當奈何》一段,一位舞者用長水袖從台上的墨池中潑墨在牆上來表達「痛」,在台左則有滴滴墨雨打在另一位舞者身上,使其有痛苦掙扎之態。雖然這一段可以展示採用速乾物料為舞台裝置的技術,但段落之間並沒有一個故事脈絡聯繫,觀者未感書聖之痛。「心象」以群舞作結,在姚珏剛勁而輕快的小提琴聲帶動下,舞者將一把白扇互傳起舞,就像雪片舞動在書聖的墨寶上。
整體上,作品的氣氛是沉實而清冷。若全劇都以現場音樂伴奏,也許情感上更具感染力。
二、《花樣獠牙》
這齣黑色幽默喜劇於2002年在葵青劇院首演,被譽為中英劇團的粵語音樂劇戲寶,廿二年後,劇團在同一場地演出,由盧智燊執導,並以現場音樂伴奏,配合嶄新的音響及燈光科技,呈現更逼真的食人花「珂珠二號」以及完場時從天而降的氣泡雨,令人驚慄又夢幻。
此劇的舞蹈編排是何靜茹,劇中的歌舞場面呈現60年代的嬉皮士風,並能凸顯每位劇中人物的身份及性格,賞心悅目。
此外,劇團在博覽會以外的日子,在周末舉行了兩場公眾導賞團,筆者有幸能夠參與。除了聽幕後技術人員講解所採用的新穎舞台影音及燈光控制科技,也在後台親眼看見「珂珠二號」背後的操作真面目,確實大開眼界。
三、《發現之旅》
這場音樂會是香港聯同國家藝術理事會(南非)合辦,集合了兩地唱作人以及樂手一同參與,音樂總監是伍卓賢。演出者包括香港歌手黃靖、嗩吶手馬瑋謙及樂隊蟻民。他們除了唱自己的歌曲外,也新編彼此的歌曲,一起合唱。傳統的南非音樂充滿節奏感,加上傳統的非洲樂器,現場氣氛熱鬧。
然而,在傳聲度極高的劇院中,就算有隔音屏圍著爵士鼓,加上數支電結他及嗩吶,聲音略顯震耳欲聾。或許此音樂會在傳聲度不高、容許觀眾站立、手舞足蹈暨空間感更大之場地舉行,更為合適。
四、《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攝:Tony Luk (照片由 香港芭蕾舞團 提供)
是次在博覽會中的預演令人感到驚喜,也驚嘆香港芭蕾舞團的舞劇更趨多元化和創新。無論是編舞、劇情、舞者的舞姿及演技、現場音樂、佈景、燈光等的配搭,皆將視聽美感共冶一爐。
舞劇由胡頌威及麥靜雯聯合編舞,糅合了中國古典舞、芭蕾舞、當代舞、百老匯音樂劇及意大利歌劇等特色,令人目不暇給。佈景及服裝設計由曾獲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葉錦添負責,獨特的中西合璧風格既優雅又艷麗。
唯是舞劇省卻了英台哭墳令山崩地裂一幕,只是緩步登上小山丘一躍而下,代表投墳殉情,未能讓舞者以舞蹈表達撕裂心扉之痛,故略顯震撼不足。
回顧與寄望
一、全民參與
2024年9月初,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先生在他的社交媒體平台宣佈,將贊助本地中小型藝術團體、藝術家及相關學系學生,以優惠價格購買香港演藝博覽會的通行證。筆者便以自由身舞蹈評論員的身份去申請,感謝獲批參與是次盛事。觀賞表演的座位亦是上佳位置,安排理想。然而,博覽會的展期只有五天,若增加多兩天,在周末舉行一些與眾同樂的活動,可更廣泛地向市民推廣本地的表演藝術。
二、造勢包裝
在博覽會開幕前一天,筆者收到主辦方的電子通行證及與會者所有名單,隨後在博覽會舉行期間,筆者亦收到不少有份參與的藝術機構或藝術工作者的宣傳及活動備忘電郵。也許主辦方可以中央統籌所有活動的宣傳工作,無需由機構或藝術工作者各自執行。
例如,筆者曾於2019及2024年春季參加西班牙赫雷斯的佛蘭明高節,節慶長達兩周。節慶期間,主辦方每天早上都會舉行新聞發佈會,訪問翌日演出的單位負責人或演藝人員,分享其創作歷程及預告作品的特色,隨後下午在社交媒體平台發佈簡訊。此外,前一天已演出的作品,翌日同樣在社交媒體平台展示一些演出花絮,為各個藝術精品,打造熾熱的氣勢和提供整全性的包裝。這是值得博覽會借鑒。
三、再接再厲
筆者期望香港能夠每兩年舉辦一次類似規模的演藝博覽,吸引更多其他國家的藝術機構或工作者來交流,讓香港繼續成為舉辦盛事的大都會,並讓其他與會者認識優秀的香港演藝作品。

《快雪時晴》 攝:Henry Wong @S2 Production (照片由 香港舞蹈團 提供)
======================================================================
李淑嫻
李氏自2009年開始學習佛蘭明高舞蹈,並於2015年及2017年參加香港舞蹈聯盟舉辦之「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她於2020年獲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語言科學博士學位。
《快雪時晴》
香港舞蹈團
導演及編舞:楊雲濤
特邀小提琴獨奏:姚珏
觀賞場次:2024年10月14日 20:00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
《花樣獠牙》
中英劇團
導演:盧智燊
編舞:何靜茹
觀賞場次:2024年10月15日 20:00 葵青劇院演藝廳
《發現之旅》
香港演藝博覽、國家藝術理事會(南非)
音樂總監:伍卓賢
觀賞場次:2024年10月16日 20:00 香港大會堂劇院
《梁山伯與祝英台》(預演)
香港芭蕾舞團
概念、編舞:胡頌威
劇本、聯合編舞:麥靜雯
音樂:田汨
觀賞場次:2024年10月17日19:30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