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善——談不加鎖舞踊館「身體年輪」計劃

文:劉天明

「身體年輪」結業演出 《只想說……》/攝:周金毅(照片由不加鎖舞踊館提供)


語言是可以遮蓋身體真實的經驗,口裡說不,身體卻又很誠實。隨年月長大,愈是學會了說話,愈是懂得用說話出賣身體,身體毛病也逐漸出現,任憑怎樣說:「不痛」、「無事」,也逃避不了內在的感受。面對現實,有種悲涼。「身體年輪」繼續拓展藝術在社區的可能,經過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淘藝西貢」計劃撮合,不加鎖舞踊館的藝術家李振宇、張嘉怡和丘展誠,跟基督教靈實協會長者地區服務的社工合作,開啟了持續一年跟銀髮朋友經驗現代舞,把原本屬於青春的活動,反饋給熟齡朋友,為他們的身心賦權。


跳舞是其次,整體地照顧參加者才是重點,過程還有很多喜悅。靈實的長者地區服務中心一直有多樣化的興趣班,粵劇、卡拉OK、手工藝、健身,各式各樣的活動應有盡有,會員們各適其適。不過,中心的活動都是短期的,最長只有八個星期(即是八節一至兩小時的活動),要靠活動去消磨時間,大概有好多選擇,但「身體年輪」是一整年接近三十次的工作坊及排練,原本長者中心方面也會擔心報名情況,最後意外地收到一百多位朋友報名體驗,二十多名朋友全程參與計劃。


排練和創作的經驗不是對著鏡子,參加者不需要模仿藝術家的肢體,他們需要靠群體的合作,自我的反省,根據例如顏色、猜謎等遊戲,郁動身體。有一段時間,他們需要當地板是一個數字盤,把自己的手提電話號碼,用雙腳逐個數字跳出來;然後再在另一天,思考每個數字之間還有甚麼肢體的可能。他們也學習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最特別的是,他們大部分都喜歡身體經驗的新感覺。


思考、想像、記憶,參加者並不是肢體還肢體,思想還思想,是整體性的身心合一經驗。雖說做自己是最難的事,但參加者們在過程中積極投入創作,甚至在疫情期間嘗試通過網上平台交流溝通,揭示了無窮的生機。而其實,在幾個星期的工作坊過後,每次一開始排練已經是歡笑滿場,是理想的相識相合緣分。


2020年12月,受一波又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身體年輪」的參加者終於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進行了「淘藝」西貢區計劃的結業演出。他們每一位都要戴上口罩,保持一點五米社交距離,在台邊整齊排列的櫈子上安坐準備,逐一走近台上的一張空櫈獨舞。舞台上,除了一位參加者與一張櫈,還有一個衫架,每一位完成獨舞的朋友,就把身上的外套掛在衫架上。台上白幕,還重複地播放預先錄影,他們的獨舞片段,每個片段都以櫈背的位置作為主觀鏡頭,把每一位演出者口罩以外的所有精神及情緒都放大。


幽默的、不捨的、崇敬的、天真的…… 都赤裸地用肢體演繹出來,沒有任何語言的修飾。他們每人都在舞台上成為一分鐘的主角,表達他們自己創造的身體片段。


「身體年輪」核心工作坊/攝:周金毅(照片由不加鎖舞踊館提供)


回想起來,這班熟齡參加者,他們可以選擇經已有規有矩的拉丁舞、社交舞、排排舞、廣場舞,跟舞伴們揮灑汗水,感受身體郁動的樂趣。他們也可以選擇像台灣樂齡舞者一樣在街頭大跳《怪美的》,展示任何年齡層都可以有條件做蔡依林。但,「身體年輪」裡面所展現的含蓄的身段,綻放了更真實地屬於他們這個年紀的身體,分享了這個時代屬於他們的心聲。舞台上的身體,也正好表達了真、美以外的善。


國際社會都在認真地重新思考藝術家的角色,他們除了親手創造以外,還可能怎樣地讓藝術經驗與人類生活發生更密切的關係?相比起指揮舞台上所有人走動的角色,不加鎖舞踊館的藝術家們成功地跟參加者建立互信和溝通,讓他們的故事受尊重地成為一個表演。過程當中,負責穿梭協調的社工們都十分重要,他們好像一位翻譯,促進藝術家與參加者之間的協作。再想深一層藝術的力量,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下,表演藝術也隨之變形。公開演出減少了,受過專業訓練的藝術家還可以怎樣地發揮創意,跟大眾親歷舞蹈的經驗呢?相信這個藝術家與社工共創的模式會是一個理想的雛型,帶領未來藝術在社區發生的發展可能。



===

劉天明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及教育工作。曾任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署任校長、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舞蹈及跨媒體藝術小組委員,2017年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計劃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傑出人士,致力推動青少年創意藝術教育。



「身體年輪」結業演出 《只想說……》

觀賞時間:2020年11月21日 14:30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