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鵝湖》── 經典常新
文:李夢
《天鵝湖》/攝:Conrad Dy-Liacco(照片由 香港芭蕾舞團 提供)
自從一八七七年在莫斯科首演以來,芭蕾舞劇《天鵝湖》經過一百四十多年的發展,如今已是全世界眾多芭蕾舞團常演常新的經典之作,也是優秀的芭蕾舞者最樂意參與演出的舞碼之一。五月底至六月初,香港文化中心舞台再現這齣芭蕾經典,由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蹈員馬修.鮑爾與荷蘭國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蹈員康斯坦丁.艾倫,夥拍香港芭蕾舞團(港芭)一眾舞者,演出由三藩市芭蕾舞團駐團編舞家波索克霍夫編舞的全新製作的四幕舞劇《天鵝湖》。
筆者入場觀賞六月二日晚上場次,由馬修.鮑爾以及港芭首席舞蹈員葉飛飛分別飾演男女主角,葉飛飛更是一人分飾白天鵝奧德蒂與黑天鵝奧狄莉兩個角色,從舞蹈技巧到性格呈示都是十足的考驗。依當晚所見,主角及群舞演員的發揮都在水準之上,尤其是港芭男舞者王子飾演的小丑極為傳神,可謂全劇亮點。
《天鵝湖》/攝:Conrad Dy-Liacco(照片由 香港芭蕾舞團 提供)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譜曲的這部《天鵝湖》,雖說如今是家喻戶曉的芭蕾經典,不過一個多世紀前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時,卻曾遭到眾多負面評價。首演失利的原因之一在於彼時編舞的資質較平庸,無法充分理解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交響性」,直到二十多年後,由彼季帕和伊凡諾夫兩位著名編舞重新編創這作品,並邀請當時的芭蕾名伶首演,才樂舞融而為一,大獲成功。由此可見,如欲出色演繹《天鵝湖》,編舞是關鍵所在。今次香港芭蕾舞團演出的版本,由波索克霍夫全新編創。他的創作風格大膽且富有創意,擅長將傳統與現代風格共冶一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白天鵝與王子在第二幕和第四幕的兩場雙人舞,前者是男女初見之驚喜,後者是戀人重逢之憂傷。舞者在柴可夫斯基傳世音樂的陪伴之下,將愛情之初遇、相知及至無奈別離的種種情愫都揉入指尖、足尖,以及每一次的托舉和旋轉中,讓觀者心有戚戚。
《天鵝湖》/攝:Conrad Dy-Liacco(照片由 香港芭蕾舞團 提供)
馬修.鮑爾尤其懂得處理人物感情,他將男主角歡喜、憂傷、悲痛種種情緒波動拿捏得恰到好處,演出雙人舞和群舞時也處處為女舞者著想,儘管磨合與排練時間短暫,卻也配合得宜。葉飛飛演出的白天鵝奧德蒂楚楚可憐,尤為生動,而在詮釋黑天鵝奧狄莉時,儘管出色且自信地完成了三十二圈「揮鞭轉」,在性格詮釋方面卻性感有餘而狠辣不足。黑白天鵝兩角色間的反差若能更顯明些,則更好。劇中最為經典的四小天鵝舞段,港芭四位年輕舞者飾演的四隻小天鵝輕盈、純美,湖中嬉戲,與旋律的詩意浪漫相映成趣。
《天鵝湖》/攝:Conrad Dy-Liacco(照片由 香港芭蕾舞團 提供)
綜觀全劇,港芭是次《天鵝湖》版本儘管在編舞上頗有創新,在道具、佈景和敘事方面仍延續較為傳統的風格。傳統如欲常演常新,創新實不可少,尤其在人工智能與新科技盛行的當下,如何以「科技+文化」再構想經典名作,也是編舞和舞者需思考的議題。我期待更多舞團,包括港芭在內,在傳統與當下的互動對話層面,能夠有更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想與實踐。
《天鵝湖》
香港芭蕾舞團
編舞:波索克霍夫
評論場次:2024年6月2日 19:30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
李夢
大眾傳播與藝術史雙碩士,不可救藥的美食及古典音樂愛好者。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