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如幻似真的《鏡花微塵》
文:朱映霖
虛幻的意境、留白的想像空間,是當代中國舞編舞的慣常手法。《鏡花微塵》的設計風格是現代和古典的混合創作,它不是舞劇的形式,沒有角色扮演和故事內容,一切都在於觀眾能否從舞者的身韻和情感表達連結起來,領悟「人」的自身感受。「鏡」的存在,可以令人沉醉於視覺上的形態,集中於鏡中的影像。當離開鏡子,察覺真實的自我存在如微塵般渺小,到底要如何去感受真我,或是在尋找著甚麼?
《鏡花微塵》/攝:Kav 阿峰(照片由 霏主流 提供)
《鏡花微塵》/攝:Kav 阿峰(照片由 霏主流 提供)
演出的舞者共有六位,編舞以群舞為主,較少以獨舞演出。群舞的編排善用整個舞台空間,構圖連貫多變,排列像畫線也像畫圓,相對於節奏,更著重姿態。雖然是以中國舞為編舞基礎,但並非傳統學院式的古典身韻組合,反而混合了不少現代舞的形態。舞蹈動作有很多以手畫圓的搖臂動作,還有各種旋轉的動作,頭在轉、身在翻滾、手和腳也在扭動。舞者的各種畫圓方式,既自轉又公轉,不難聯想到放大了的微塵在空氣中飄浮的感覺。更深入的聯想,會是人類如微塵組成的線,一直在重複兜圈,緣聚緣散最終也是歸於原點。世界是圓形,人生亦是如此來回尋找自己渴望的東西。
舞台的佈置簡約,以幾條長長的銀色反光板作為鏡子,有曲線的鏡子看起來像「哈哈鏡」,不規則的鏡子分佈在舞台上,燈光和影像效果的配合,成為其中一個亮點。鏡中人的影像看起來有點模糊,更顯鏡花水月的不實在,只有觸摸不著的幻象。投影在鏡中靜止狀態的舞者,與在台上走動的舞者形成強烈對比,有人困在鏡中的虛幻狀態,同時亦有人存在於現實的狀態。六位舞者各有自我的情感表現,他們的節奏雖然一致,但身體動作語言的細節則各有不同。
《鏡花微塵》/攝:Kav 阿峰(照片由 霏主流 提供)
除了舞蹈員,台上還有一位古箏演奏者,現場伴奏合演。他不是單純彈奏古箏,也跟舞者互動交流,其中一位舞者也有參與彈奏一小節樂章選段,兩者的演奏之間有其虛實之別。雖然有現場音樂伴奏可以令舞蹈表演增添生氣,但是次作品所選的曲調實在沒有甚麼吸引力,過於單調沉悶,還有點不切合舞者的身韻,令效果變得有點怪異。是次古箏演奏反而在已錄製播放的背景音樂襯托下合奏較為動聽,夾雜著富現代感的樂章更能突顯傳統中樂的音色旋律。
《鏡花微塵》/攝:Kav 阿峰(照片由 霏主流 提供)
整部作品的創作空間很大,然而在觀眾的欣賞角度出發,則需要更多考慮。這類非主流的舞台作品,在沒有劇情牽引的情況下,其實大部分時間都難以理解,怎樣才能夠與觀眾的內心連結?「鏡」對於舞者來說,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東西。無論是排舞、梳妝、或無聊時也會照鏡,懂「鏡」的人才會有共鳴。可是,當舞者的姿態與燈光佈景和音樂結合起來,卻沒有特別觸動的感覺。留下疑問的,還有尾段灑落在舞者頭上的一大堆羽毛。只能說,即使你是「人」,你喜歡「鏡」,但一切的理解也是如幻似真。
《鏡花微塵》
霏主流
概念及編舞:林慧恩
聯合編舞:米濤
評論場次:2024年6月22日 20:00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
朱映霖
自幼沉醉舞蹈訓練及演出,享受作為觀眾欣賞各類型的藝術表演,2013年開始藝評寫作,願以文字分享舞台作品的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