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寂靜喧動》的藍色濾鏡

文:Yumi Leung


「無論是舞者、聲音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聲音,或是錄像設計師所創造的錄像,都似是在畫廊內的作品,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導演及編舞林俊浩將《寂靜喧動》化作一塊移動的多媒體畫布,觀眾進場後可以自由選擇座位,從不同角度觀賞都各有得失。此次舞者和觀眾更是擁有一層特別濾鏡,重新思考何為家,何為自我,而這層濾鏡到底幫助我們更加看清,抑或擾亂視線?


多媒體的雙重疊加

 

三位舞者從不同地方「漂洋過海」,來到香港打拚。牆面上投射的黑白影像交代出她們的身份背景,來自四川重慶的楊怡孜鍾情傳統文化;韓梅來自陝北黃土高坡,腰鼓舞是藏在她身體裡的記憶;來自馬來西亞的林薇薇曾經是一名韻律體操運動員。舞者站在自己的影像下舞動,這種大小對比創造出多重時空,傳遞出回憶的力量,尤為深刻韓梅站在影像下一個回眸的眼神。影像中的海面是香港南區一隅,舞者們站在舢舨上迎風舞動,這艘船作為一個載體,將她們的身體送往遠方目的地,而此時的黃竹坑展藝館也似乎化作那艘船的延續,承載著遙遠的記憶碎片,觀眾與舞者共同漂蕩在海面上。


《寂靜喧動》/攝:Eric Hong @Moon 9 image(照片由 香港藝術發展局 提供


現場還有藝術家hirsk創作的電子音樂和陸朗文的二胡演奏,平靜中又帶點迷幻的張力。而每位觀眾都戴上一個播放著海浪聲的耳機,增加了聲音濾鏡,似乎與真實隔了一層,然而甚麼才是真實?當舞者捧著一個傳聲裝置出場,後又將記錄的聲帶按下按鈕播放,傳聲裝置的接收時空又是哪裡?這些影像和聲音的多重疊加似乎都再次強調舞者們的多重身份。


以大海作為意象

 

整個場館投射著藍色的光線,營造出憂鬱迷離的氣氛,是與當下的抽離,進入回憶的隧道。對於三位舞者來說,海是一個遠方,令她們重新思考的意義。手搖攝影機的加入生動呈現出舞者的內心視覺,她們嘗試用現在的眼光去審視過去。一個如海面般的液體裝置被放置在鏡頭前,那種晃蕩的形態與舞動的身體融為一體,內心的不安定感被放大。

 

在舞作的中段,液體裝置被奪走,舞者透過攝影機和螢幕展開追尋,這片何嘗又不是近在咫尺的韓梅在「天虹之家」練舞,融入粵語生活;楊怡孜克服都市孤獨,現已是兩子之母;林薇薇將韻律融入舞蹈,學習適應新節奏。最後攝影機的鏡頭被定格在展藝館窗外的公路實景,雨水下來往的車流將觀眾重新帶回現實中,從南區開始展開想像,也是在當下的城市,創造新的屬於未來的回憶。

《寂靜喧動》/攝:Maximillian Cheng@Moon 9 image(照片由 香港藝術發展局 提供


她們的身體投射

 

除了三位主角,舞作中還有八位年輕舞者穿著與主角相同的衣服,時而化作她們的影子或同路人,映射出千萬個同樣漂泊的生命。「」是一個地方的印記,更是一群人的連結,編舞巧妙運用碟和筷子等餐具作為道具,它們撞擊發出的穩定節奏是對大海暗湧和躁動不安的對抗。林薇薇用自己的身體和體操球創造距離,尋找想要的「平衡」,體操球每次在地板或牆面的回彈,都是她們之間最私密的無言對話。而楊怡孜也嘗試用茶杯傳遞自己脈搏的聲音,那種穩定漸強的節奏與大海形成鮮明對比。

 

舞者們圍繞著大圓飯桌展開對家和自我的建構,她們像舵手般去駕馭海面上的高低起伏。八位年輕舞者更是脫下外衣,袒露出另一層真實的自我,坦然面對外在與內在的變化。結尾處跟隨著韓梅的帶領和彈奏,舞者們繼續向下一個彼岸靠近。

 

《寂靜喧動》

香港藝術發展局

編舞及導演:林俊浩

 

評論場次:2024年4月26日 20:00 香港藝術發展局展藝館

==========

Yumi Leung


文字、劇場、舞蹈,在海域來回穿梭,不知疲倦。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