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從《港女》身體看她們心靈「紅與黑」
文︰曲飛
今年暑假,剛成立的當代表演藝術平台「香港•魂」(Hong Kong Soul),在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和愛丁堡藝穗節演出三個節目共五個作品。適逢筆者在英國,故此在倫敦觀看其中一個節目《港女》(The (Hong) Kong Girls),這個別出心裁的現代舞作品。演出包括三個舞蹈單元:黃碧琪《睇.女》(Bird-watching)、李思颺《Bleed-Through》以及馬師雅《烏》(Wu)。散場之後,也許被英國陰晴不定的天氣影響,正值傾盆大雨,內心加倍糾結。
首先在小劇場亮相的是黃碧琪。這齣作品對於筆者而言並不陌生,因為在2018年於大館舞蹈季首演時看過,當年舞蹈季的主題是「198491牆後的赤裸信息」。不知道舞者是否考慮扣題,在半句鐘的演出,全程一絲不掛,全身赤裸。尤記得在大館演出時,觀眾須要站立或自由選擇觀看位置和視角,比起這次小劇場的單面台設計是最大差別;至於作品的主題思想,依然是舞者一直關心的,就是由女性角度出發,以批判眼光詰問身體、慾望及性。
「香港 ·魂」《港女》 / 攝: Cheung Chi Wai@Moon 9 image(照片由香港 ·魂提供)
作品舞台美學的主調色是血紅色!一條血紅色的大長裙反地心吸力懸掛在劇場的頂架,遮蔽著舞者的五官和頭顱,這個設計變相襯托著舞者赤裸的身軀,傳達強而有力的訊息——女人的身體就在這裡,來「睇」清睇楚「女」人的身體吧!與此同時,這種紅色讓觀眾發揮無限的想像:母體、臍帶、血脈、規範和政治。但是,對筆者來說,身體只不過是容器,容器存放著甚麼才是關鍵。而身為舞者,相信也深明此道。所以,作品很明顯地要觀眾看到存放在容器內的靈魂和精神。
黃碧琪曾經表示:「《睇.女》是比較平面的演出,身體更像一件移動的雕塑,有點裝置藝術的感覺,所以沒有深入去思考到底身體是甚麼。」筆者認為她是低估了自己身體的力量,因為思考「身體是甚麼」就如思考「花瓶是甚麼」,要進入思考,必須先要看見「本質」(essence),即是指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換言之,身體就是身體,花瓶就是花瓶。當觀眾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感悟,只會逃避或漠視本質的存在,就如有觀眾不想直視舞者的性器官一樣,最後,就沒法進入形而上學的本質世界,了解靈魂和精神的重要,也許大家都被禮教寵壞了。總而言之,這是具有思考層面和大膽勇敢的作品,問題在於觀眾先要放下思想包袱。
「香港 ·魂」《港女》 / 攝: Cheung Chi Wai@Moon 9 image(照片由香港 ·魂提供)
至於李思颺的《Bleed-Through》(滲透)的主題思想較為單純,透過去人性化的機械式動作,表達出人工智能與本體的關係。在十五分鐘的演出過程,李思颺的身體力量明顯有所保留,但情緒力量相對穩定,算是捉住觀眾的焦點。須知道,主題愈簡單,對於舞者難度愈高,因為演出可以聚焦之餘,亦較為容易失焦。幸好作品舞台美學的主調色是黑色,舞者穿著黑色緊身衣的形象,舞動出時而繃緊時而糾結,時而抵抗時而受控的狀態,讓身在異鄉的香港觀眾產生很大共鳴。
最後,承接著這般黑色力量是馬師雅的《烏》。烏者,本義即烏鴉。因為烏鴉的羽毛是黑色的,所以「烏」可引申有黑色義。在古漢語中,烏也假借為嘆詞,相當於「嗚」。馬師雅舞蹈的創作動機是,喜歡創作具實驗性的演出,以本體探討人性與社會現狀,亦為內心深處最歇斯底里的情感尋找出口。
在作品中,女主角被塑造為一個美麗可愛的音樂盒的跳舞公主,她的誕生就如Pinocchio一樣,底層充滿著悲劇色彩。當女主角發現自己在舞動時,裙底不停跌下黑色羽毛,她感到羞恥,原因是知道自己無法符合社會預期或規範,所產生的尷尬或暴露情緒。幸好,她可以將這種狀況轉化成「知恥近乎勇」的力量,有了勇氣,就可以面對自己,認清事實。最後,角色經過十五分鐘的自我掙扎,終於蛻變成為自我肯定的生命體。
「香港 ·魂」《港女》 / 攝: Cheung Chi Wai@Moon 9 image(照片由香港 ·魂提供)
這個作品有較為明顯的啟承轉合框架,讓觀眾在一瞬間進入角色世界,這是非常聰明的藝術選擇,問題在於,舞者如何發揮出足夠的感染力與觀眾建立關係?筆者留意到身邊觀眾的反應比較冷靜,並沒有因為角色的蛻變而感到喜悅,也許編舞可以考慮嘗試加強各種舞台元素,例如形象設計或燈光美學,豐富觀眾的閱讀感。
《港女》
「香港•魂」
編舞:黃碧琪、李思颺、馬師雅
評論場次:2023年7月30日 14:30 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
==========
曲飛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成員、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舞蹈、戲劇、電影及媒體藝術、藝術評論界別)、香港小劇場獎創辦者兼召集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