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新常態》,《你我相對多麼遠》觀後感
文:艾蕓
《新常態》/攝:伍美宜(照片由小息跨媒介創作室提供)
兩項活動應邀於主辨單位小息・蹈場進駐的大埔藝術中心403室進行,聯乘中心於十月底至十一月初的開放日,藝術工作室囊括工作坊、展覽、分享會等一連兩個週末的藝文活動。是次李嘉雯的獨舞《新常態》定位為分享會;《你我相對多麼遠》則是二零一七年伍美宜和李嘉雯創作的編選重演。有別於劇場空間,中心場地由中學改建,格調相對平實,觀演區域也無沒籠統地分割,活動中的參與者有較多機會交流,討論的發生。
《新常態》從觀演互動中觀照編舞技法
下午,陽光由一列窗戶照進白緻的空間,觀者隨意席地靠邊而坐,李嘉雯迎面三邊觀眾,開始了她的獨舞作品分享會《新常態》。她手持一張紙,提出了二十多個數字選項,聲稱每個選項各自配有自身的技能展示,要求觀眾隨意喊出一個數字,並進行「解碼」來完成繼後的表演活動。通過賦予觀眾機會,表演者跟據觀眾提出的數字,展現不同面向的技能,吹口哨、一字碼、動耳仔及觸碰。由於涉及到觀眾的參與與互動,作品的節奏較難拿捏,需要表演者迅速掌握,並即時對現場交流作出反應。在過程缺乏活躍和觀眾未熱身的情況下,似乎令表演者出現些微緊張,未能把「dead air」的場面也把握在表演之中。作品繼而進展到下一階段,表演者要求觀眾把已經出現過的數字以組合串連,同樣,李依觀眾說出的數字序列投入不同組合的「技能展現」。最後,觀眾更可以任意組合數字序列以及加上其他動作要求,使表演者執行觀眾一方的期待。
在此,《新》是有自傳色彩的表述。李抽選自身具分享意義的技能時,感性地扣連起存在狀態,自覺身體裡預設一種不能被觀察,卻有表現力度的静謐,例如透過觸碰得知其中一項技能是表演者有緊張的手汗。另外,李運用口語作即場演說、指示、交流、協調,來調動表演生成,這種體驗猶如進行編舞(choreography)時,情境內的人物互動關係。《新》有計劃地搬演這種互動技法作為表演呈現,嘗試放大此過程的互動特質,簡潔地檢視了編演生產關係中的動態情境。
《你我相對多麼遠》關係遠近的演繹
開首,兩名表演者(伍美宜、李嘉雯)以一個身位的間距對視,並像鏡子般模仿對方,但這個關係很快被打破,轉變成相對模糊的關係。例如,一人提起手勢指向方向,另一人觀察並悄然作出移動。二人節奏溫和,步伐不一,在相鄰傾聽中共同演化動作,發生聚合、觸碰和碰撞,但都節制力量上的釋放。互動的狀態比較有即興的隨意和自在,在現場醞釀出感知的自發連結,像邂逅了一場延綿的囈語。個體和個體之間獨立變化,又以某種原因參與起順從和違逆,彼此合作但不連續地流動於場地之中。此段,伍和李的距離,是物理動態,相互無形的牽引。
《你我相對多麼遠》/攝:咏琳@藝民創作(照片由小息跨媒介創作室提供)
其後段落的重要元素有別於先前的非言語交流,而是充滿言語活動。場內播起錄音語句,內容大概是收集了不在場的人對李個人的話語描述,李配合的動作﹑姿勢像是語音刺激所產生的一連串決定。同時,伍在旁定點凝望,利用智能電話語錄她對李的動作定義,過程中,淡薄的言語喚起動作相關的詞語。語言成為了單方面對身體動作意象的紀錄工具,但意義轉換根據甚麼特徵而定?多少程度是識別上的偏見?失去商榷機會的語義會成為關係的隔閡?但如果重點不是游移在釋義層面的話,其後段落嘗試把「我」、「你」分裂的時空拼接。伍繼後把錄音播出,語音電子化,具音調的字詞重新在伍的身體行動間互相支撐﹑塑形。先前的詞語置於情境化後,成為伍生成動作的文本﹑概念和促發點,不單用身體動作解讀語義,同時透過模仿語言轉化為個人內涵,摸索語言的具身感受,但未見進一步超越的意圖。這種交流像開首鏡像設計的另類重複,但是非實體的身體關係。《你》在多重組織內,通過動作、語言往來關係中的間隙,縱然偏差未除,編排策略卻包含相互的涉身關懷,為到達「我們」找來存有的可能性。
兩隻作品各自分享了如何推敲式地發展編排實踐,細心展示生產舞蹈動作的方法﹑過程﹑材質。在劇場外領略觀演關係的日常性,以及在其他角度提煉表演藝術,擴充編舞以個人表達、風格演練的定義,也可以是某特定格式的表現和提案。
===
艾蕓
表演,書寫,創作
《New normal - 新常態》 李嘉雯獨舞作品展演及分享會
小息跨媒介創作室
編舞/演出:李嘉雯
評論場次:2020年10月25日 14:00 大埔藝術中心 403室
《你我相對多麼遠》重演(選段)
小息跨媒介創作室
編舞/演出:李嘉雯、伍美宜
評論場次:2020年11月1日 17:00 大埔藝術中心 403室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