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無「獅」自通不得了——香港人的美麗與哀愁
文:鬈毛妃
香港人喜歡用「得意」來形容藝術作品,大概因為其實沒有人知道怎樣的作品才叫「得」。也難怪,觀眾追的是星味不是品味,亮點在打卡位而非觸動位,觀眾「得」的演出與藝術家心目中的「得」,大概在有社交距離措拖前就已經相隔很遠。
TS Crew的社區文化計劃《江湖區區賣藝:冇龍冇獅》,除了「冇」龍「冇」獅,也「冇」鑼「冇」鼓,「賣藝」期間除了後段用到一個獅頭的「內膽」(只有支架沒有裝飾),就只有數張紅色板凳和一粒巨型「珍寶珠」。「得意」是肯定的,不過這個「得意」絕不是「冇料到」,反而透過這個「得意」的概念,能夠完美演繹傳統舞龍舞獅的氣勢與氛圍,展現師傅們的功架與技藝,並藉此述說一個動人的香港故事,才真是不得了。
照片由TS Crew提供
《冇龍冇獅》的「得」在於其技術、綽頭、表演藝術和與當下緊扣的脈膊——「冇」龍「冇」獅以舞者的身體去表達,因為觀眾對這種傳統技藝有所認識,即使舞者只是以默劇方式做出捧著獅頭的模樣,那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卻在於舞者對自己的上半身同時成為隱形獅頭與操控獅頭者的自覺,令觀眾能同時自行填充,想像到一個七彩斑斕的獅頭之餘,也覺得自己有了透視眼,看得見獅頭下的人。這種透視同時滿足觀眾欣賞表演與對幕後操作的好奇,也實現了表演者的「我與非我」的另一個層次,不論在技術與綽頭上都不得了地「得」。「冇」鑼「冇」鼓以表演者的口技呈現「大鑼大鼓」,兩個人從容不逼地順口開「鑼」,還同時像大頭佛般引導醉獅表演,以室內表演的格調,展現街頭熱鬧的通俗;令慣於只是隨便看兩眼叫聲好的街坊,變成目不轉睛地欣賞技藝的觀眾,這是表演藝術的「得」。
整個演出的架構能夠看得出創作人對舞龍舞獅的了解,並不止於街頭賣藝式的例行公事,而是帶有對這種傳統表演對香港的意義的情懷:除了承傳,還有寄望。演出由一個人坐在一張板凳上開始,以全部人在板凳砌的山上遠眺作結。全男班硬橋硬馬的舞者各自努力後,湊合成溫柔而平靜的爬山畫面,當代舞詩般的喻意不難令人聯想到港人這兩年的美麗與哀愁。
「得意」的事何其多,「冇」龍「冇」獅可能不是綽頭而是預告,但是藝術往往提醒我們,除了看見的「得」,看不見的可能更「得」。(你懂的)
==
鬈毛妃
受障人士人權第三倡議人、表演藝術家,
近年透過一對一「約會」形式的「表演」,
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思考何謂愛自身、
愛家、愛國、愛天下。
《江湖區區賣藝:冇龍冇獅》
TS Crew
編舞:曹徳寶
聯合編舞/表演者:鄭子煬、伍仲偉、杜志星
評論場次:2021年7月3日 14:30 大埔藝術中心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