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祭祀與際限:評《舞求必應》(Mali Bucha: Dance Offering)


文:Gabriel Lee

鈴鐺交響的傳統音樂在黑盒劇場迴盪,盈耳不綴,泰國舞者Gade(Kornkarn Rungsawang)正翩翩起舞。她時而搔首抓癢,左右蹦跳,像猴子般靈躍跳動;或高舉屈成馬足般的雙手,昂首揚足,模仿斑馬的步姿。這是一場祭祀舞儀:《舞求必應》(Mali Bucha: Dance Offering)。Gade的歌聲和舞蹈引領觀眾一步步脫離現實世界,踏入數碼神域。抵達神域後,Gade將以六種動物的舞蹈作為供物,奉獻給神祇,為眾人祈求不同願望。


 

開始之前,Gade身著銀白色的傳統舞衣,遊走於觀眾之間,向來者派發黃色小鈴,並介紹奉獻於數碼神域的六種供物:雞、蟬、鶴、猴、青蛙、斑馬,及其相應的動作。每種動物均有不同的祝福寓意,如雞代表財富、斑馬代表安全、猴代表智慧等等。同時,虛擬實境眼罩懸掛在空間中央,觀眾可以戴上眼罩,在虛擬實境中寫下願望,再由Gade轉達給神祇。未幾,Gade一邊起舞,一邊高聲吟唱泰語禱詞,表演在莊嚴氛圍中開始,觀眾屏息靜觀。然而,電子音樂突然響起,打破莊嚴之感。觀眾隨即晃動手中小鈴,以清脆的鈴聲呼應節奏強勁的電音。Gade隨後逐一表演了不同動物的舞蹈,並邀請觀眾到臺前模仿動物姿態,作為對神明祈願的奉獻。然後,前往數碼神域的旅程被製成3D動畫,投射在銀幕上。觀眾在Gade的引領下,穿越溪澗叢林,步上長長階級,終於到達神域。Gade邀請一位觀眾上臺,戴上VR眼罩,虛擬實境中的化身 ─ 金蛋童,與她一同在神域中跳舞酬神,這是表演中最具諧趣的部分,笑聲充滿全場,頗有狂歡節的意味。結束之時,氣氛再次轉變:全場燈光熄滅,寂靜無聲,所有人沉浸在一片黑魆之中,彷彿是狂喜過後的虛脫,也像是神明即將下臨的淵靜。

 

在表演中,祭祀呈現為一個四方關係:祈求者,即觀眾;被祈求的對象,即神;祭品,即動物及其舞蹈,還有不可或缺的中介:舞者。在此意義下,Gade的角色如同部落中的薩滿,發揮溝通神明的作用。在音樂和燈光的配合下,其舞姿充滿醉狂出神(Intoxication)的氣質。尾聲之際的黑暗和靜默頗值得留意細味,因為它與此前的歡騰氣氛構成一對稱鏡像,向觀眾呈現了神聖的兩重面向:狂歡激昂的喜悅,或是離言寂默的深沉,但二者同樣表達了微妙的同一感:人與人的同一,人與神的同一。

 

《舞求必應》無疑是一個令人感到歡愉的作品,傳統泰樂、電子音樂、祭神舞蹈和虛擬實境的融合,彷彿將觀眾帶到泰國的廟會,親歷其境。此外,Gade還對信仰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展開探索:科技驅動了世界萬事的祛魅,看似削弱信仰的地位。然而,信仰同樣可以對科技的使用產生再魅化的影響,例如以虛擬實境科技構建數碼神域。另外,她亦關注科技進步對傳統儀式的具身性(Corporeality)和物質性(Materiality)有何影響。這一思考方向與當代藝術界的一股潮流暗相契合:後人類思想與當代薩滿復興的融匯。觀畢《舞求必應》,筆者不禁聯想到漢字「祭」、「際」的親源性。「祭」描繪了用手將血肉放在祭器的過程,意即祭神禮儀,而「際」則代表了祭祀進行的地界,隱喻了天人之際限。Gade不正是以舞蹈為祭品,尋索世俗與神聖之間的際限嗎?

 

自由舞2024:Kornkarn Rungsawang《舞求必應》

西九文化區

概念、編舞、舞蹈:Kornkarn Rungsawang


評論場次:2024年11月29日  20:00 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

Gabriel Lee

 

文化、當代藝術評論人,熱愛身體訓練。文章散見《電笠》、《島聚》、《ARTnews》中文版。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