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Arts Go Digital──印「蹈」遊大埔
文:莫昭如
《印「蹈」遊大埔》/攝:Karen Chow(照片由BEYOND Bollywood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劇場關閉,人與人之間須要社區隔離,造就了許多在網上表演和觀賞的作品。藝術發展局藝術數碼平台(Arts Go Digital)計劃支持了藝術工作者或創作人在網上發表新創作,是十分適當和合時的做法。
由BEYOND Bollywood製作的《印「蹈」遊大埔》(下稱:《印遊》)(Dance Virtual@Tai Po)是這計劃支持的68個創作之一。這個網上製作體現了BEYOND Bollywood的宗旨「Dance,Connect,Diversity」── 以肢體表達、以藝術連結、以學習了解彼此、擁抱多元。
構思意念之初,我們思考如何以BEYOND Bollywood的宗旨為骨幹,為觀眾提供傳統舞台以外的體驗,使用有別於傳統劇場的表演方式。VR(虛擬實景)能夠突破空間限制,將觀眾帶到現場,更加可以作主導將鏡頭拉近舞者,超近距離觀察舞蹈動作。
由BEYOND Bollywood聯合創辦人之一Uday Sathala(來港已經14年的印度舞者,一直是甚受歡迎的印度舞老師)在風景怡人的船灣避風塘作出一段印度寶萊塢舞示範表演,可以看到印度寶萊塢電影充滿活力、熱情和快樂的表演。我們口中的印度寶萊塢舞源自印度古典舞、民族舞乃至西方的流行舞,完全不受界線規限,也因此創意不斷,在印度次大陸乃至全球都受到歡迎和發揮影響力。原籍印度的Uday舉手投足舞之蹈之在船灣避風塘令人賞心奪目之餘,就使我們覺得connected(聯繫):connect大埔之美與印「蹈」之美、香港小數族裔與其他香港人,也透過cyberspace(虛擬空間)在必須有社交距離的情況下讓舞者和觀眾connect,同時也使我們看到香港的舞蹈和居住在香港的人的多元。
《印遊》亦在大埔廣福橋上呈現了一個跨文化的舞蹈典範。長8分鐘的片段共有四個段落,一頭一尾是寶萊塢舞蹈的格局,前者是Uday和另外兩位印度舞者(Eranki Srihari Beladitya和Yesh Bela)穿著印度服飾在古意盎然的廣福橋上輕快地跳舞、配合著令人振奮的音樂,英氣勃勃和互相欣賞的模樣;後者則是五男五女的群舞,雖然比起寶萊塢電影的大堆頭顯得人丁薄弱,不過十個人已經是擠滿橋面,好不熱鬧。中間兩段就是令人另眼相看的crossovers(跨界合作):踢躂舞x卡達克舞(Kathak),踢躂舞x寶萊塢舞蹈。跳踢躂舞的兩位舞者Zoe和Calvin的STEP OUT Studios同樣落戶大埔藝術中心。BEYOND Bollywood與STEP OUT Studios產生的協同作用(synergy),可算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天時?不就是這場瘟疫嗎?
《印「蹈」遊大埔》/攝:Karen Chow(照片由BEYOND Bollywood提供)
話說回來,寶萊塢舞蹈與踢躂舞的融合(fusion)得宜不就是先前說過,前者是完全不受界線規限的嗎?而踢躂舞又如何可以配合卡達克舞這種古典的印度舞呢?當然這要兩邊的舞者互相認識了解和學習兩者的動作詞彙,但明顯地,建議卡達克舞x踢躂舞的編舞者(curator/choreographer)明白卡達克舞著重步法(footwork)和旋轉,皆是踢躂舞者容易配合的。
來港超過20年的Neesha Jhaveri女士是一個重要卡達克舞流派的傳人(是的,就像中國武術,如太極有不同的流派)。Neesha選擇了在舊北區理民府這座英國殖民政府建築物的外圍跳卡達克舞,真有點印度風情,事關印度也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Neesha當然知道當今炙手可熱的編舞家Akram Khan(原籍孟加拉,在英國長大,愛上舞蹈,學習卡達克舞也學習現代舞,然後把卡達克舞的舞蹈詞彙融入現代舞,後成為極度知名的現代舞者),也上過Akram的工作坊,不過Neesha卻是一心一意傳承屬於她流派的卡達克舞。她教學的排練室早期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但離她住的地方太遠了。這些年來她還在默默地把她認識的卡達克舞在香港傳授學生。在《印遊》網站內,除了演出之外,我們亦以多角度鏡頭近鏡拍攝部份舞蹈動作,例如Neesha 所跳的特定卡達克腳法,再以視差滾動(Parallax scrolling)特效製作影片,讓觀眾可透過滑鼠控制舞動速度,有如手動慢鏡一樣。這個設計大大提高網站互動程度,觀眾得以學習及發掘。看她在舊北區理民府這座英國殖民政府建築物獨舞卡達克舞,對我來說,是比看Akram Khan在倫敦奧林匹克揭幕禮壓軸演出更加有感覺和切身意義!
Krystal Chow有一個印度的名字:Saraswati。她多年學習印度各種舞蹈,有機會便飛去印度尋師學藝,是自己的舞團Saffron的藝術指導,信奉印度教,對印度文化和宗教都有認識,要找講廣東話的印度舞老師,非她莫屬。
Krystal在《印遊》中,帶我們到1892年建成的法定古蹟文武二帝廟前演出半古印度舞。她把傳統現代兩者之美融合,用大幅度優雅的動作和熱情,打破古典舞蹈的既有形式。Krystal更以印度舞中頌神求神的動作融入她自己編的舞蹈,又非常配合文武廟這個很有宗教意味的場景。
《印遊》當然有大量的舞者參與,大埔的景色除了襯托著精采的舞蹈表演,不得了的是開始時360度大埔的航拍,令人驚嘆,這當然是拍攝團隊的功勞。我不知道團隊是否擅長拍攝舞蹈,但看拍攝成果,它的一take過拍攝、取的鏡頭、剪接等大部份時間也是很不錯的了!
還有想說說的是:精采的舞蹈、打卡的場景、俊男與美女,熟練的攝影,只欠一個好的編劇和一個不那麼老土的愛情故事,真的可以拍出一齣比《我的印度男友》更耐看和賣座的電影!
後話:如果你對學習印度舞有興趣,《印遊》這個數碼平台可讓你學到一招半式的,只要你拉動畫面就可以了。
有關《印「蹈」遊大埔》,詳見該虛擬體驗網頁:https://virtualdancetour.beyondbollywood.org/
==
莫昭如
嶺南大學兼任講師,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主席。背景多元化,曾擔任青少年工作者、報章編輯、高中教師、藝術節策劃者及文化工作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