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談FIRST創作平台中的兩場階段展演
文:陳瑋鑫
西九自由舞2024的FIRST創作平台在自由空間細盒進行,除了有兩場共四組獨立編舞之概念發表與分享外,也有兩場持續進行中的跨地域合作之階段展演,分別是香港藝團鐵仕製作跟來自日本大阪的contact Gonzo一起創作的《搭橋》,以及現於美國加州遊學的年青舞蹈藝術家譚之卓與駐德日裔媒體藝術家ACCI BABA合作的《折體》。雖然這兩個發展中的新作,均牽涉不同地域的藝術團隊協作,但當中的醞釀與實踐模式則大為不同。

從即興中摸索
鐵仕製作和contact Gonzo這兩伙同樣充滿陽剛活力,兼且喜歡把武術與競技元素放在演出內的大孩子,早於2019年就曾在南豐紗廠合作演出。今次暫名《搭橋》的作品,乃延續自兩團早前於日本的兩星期駐地交流,從詰問陌生群體間可以怎樣開始「搭橋」溝通,再參考兩地「搭橋」工程的實踐,繼而構思出以一場足球賽開始,再透過合作構建一道貨真價實的橋樑,作為整個作品的主軸。
整個展演大概可以分成四部分:首部分是兩隊人馬於細盒內進行小型足球比賽,然後兩團人合作以人作橋,逐一以不觸地的方式爬過人橋前往盒仔;接著眾人就會穿越盒仔內的竹棚棧道,走出自由空間的平台,繼而所有人同心協力利用竹枝,加上人力支撐,即場構建一座可以讓人在上面攀爬的拱橋;最後大家返回細盒,以遊戲形式作一系列考驗眾人反應與信任的墜下及抱接行動。
以「搭橋」為名,不單直接說明了演出之具體內容,同時也指出行動背後的過程,思考到底兩個地域(及當中的人和事)可以如何溝通、連繫。作為階段展演,現在各段表演都有趣味,可堪咀嚼,但怎樣再把每一個段落的過渡、中間的張弛,一一理順貫穿,似乎仍然需要進一步搭建、修繕,讓即興可以在更堅實的基礎上飛躍。
在互動中實驗
相比血汗相搏、人多勢眾的《搭橋》,《折體》就冷靜得多。主創者譚之卓早在2022年就曾在細盒創作過《加速次元》,除了嘗試利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技術,讓觀眾跟現場演出互動,也開展了舞者與傳感器互動的演出實驗;來到2024年,以附在身體上的追蹤器作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於今天的藝術科技來說,其實早已是舊有的技術,但譚卻嘗試探索其(過時的)「缺點」,為現場演出帶來另一種可能。

動態捕捉科技日新月異,《折體》反其道而行,只用上附於關節部位的傳感器去定位四肢動靜,所以當我們把已鎖定在某部位之傳感器拿掉,放到其他位置,就有機會破壞相對應的數碼複身之正常運動,甚至令其從人形變成手腳扭折的畸型怪獸。是次階段展演,譚先展示以正常捕捉設定去呈現真人與虛擬替身的同步舞動,然後嘗試離開有效的訊號接收範圍,繼而再邀請觀眾拿起她從身上拿走的傳感器,自由發揮舞動,把虛擬世界內的替身身體弄成斷折混亂。
虛擬世界中的替身與真實舞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確還有許多角度可以切入思考,可惜目前的展演仍停留在呈現不同互動效果而已,進一步針對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虛實世界的微妙關係,就未竟全功。邀請觀眾進入演區互動的概念不錯,但似乎仍需多作導引,帶領大家探索一致,若可更有效地啟發觀眾思考身體的意義,相信會更有意思。
自由舞2024:FIRST創作平台
鐵仕製作(香港) x contact Gonzo(大阪)《搭橋》(暫名)(階段展演)
譚之卓《折體》(階段展演)
西九文化區
評論場次:2024年11月23日 14:30 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細盒
2024年11月24日 14:30 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細盒
==========
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及教育工作,現為香港演藝學院講師(表演藝術實踐導向研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