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跳出香港、面向世界的舞蹈文化交流:專訪編舞錢秀蓮

訪問:陳國慧

文字整理:黃寶儀


從香港舞台跳向英國倫敦、內地各大城市再到星馬,香港第一代編舞家錢秀蓮順著時代機緣與個人經驗的累積,將本地製作推向世界舞台。舞蹈文化交流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人際脈絡的拓展、藝術政策的推動以及資源平台的配合。


錢秀蓮舞蹈團往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進行藝術交流(照片由錢秀蓮舞蹈團提供)


無心插柳:由親身結緣到合作機緣

親身接觸(direct touch)為建立人際網絡的關鍵,而人與人的交流互動為日後的合作創造了可能。錢秀蓮在本土以及海外的人脈關係並非刻意經營,而是順著自身的興趣與個人經歷慢慢形成。在昔日的留學經歷、海外交流以及舞蹈演出的過程中,錢秀蓮不但累積了跨地域交流的人脈,更得到藝術創作上的刺激。多媒介舞作《四季》的紙衫設計便是啟發自錢氏在美國留學時認識的韓國藝術家。此作在九十年代得以走出本土舞台,在內地五大城市巡演。演出機緣源自於錢秀蓮早年在北京學習民族舞時,與當地的學術與文化圈子的結緣。「只有親身到一個地方,雙方才能建立聯繫(hinge),從而產生後續不斷的交流。」錢秀蓮強調在地接觸的重要性,並鼓勵新一代的舞蹈工作者先到自己想要交流的地區,進行面對面的聯繫。即使無法到訪外地,本地的藝術節與演出活動亦能為編舞與舞者提供連結的平台。錢秀蓮舞蹈團獲得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巡演機會乃得力於香港演藝學院的舞蹈節。其與海外舞團的在地接觸,為其帶來了後續合作的機會。


官方推手與海外市場行銷

海外文化交流非單靠個人的人脈便能成事,資金與政策支持亦至關重要。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除了資助藝團在港演出外,近來亦積極協助本港藝術工作者連繫海外市場。其中韓國的「首爾表演藝術市集」(Performing Arts Market in Seoul,簡稱PAMS)便是其中一例。PAMS是亞洲表演藝術的交流與市場行銷平台。韓國國策大力扶持當地的表演藝術,此平台為當地與海外藝團以及藝術買手(buyer)提供直接的交流機會。藝發局曾三度帶團到訪PAMS,官方間的對接為藝術家的連繫帶來了便利。在交流過程中,錢秀蓮有感文化政策對於海外交流的重要性。藝發局的領隊便利了不擅市場推廣與行政工作的藝術工作者。推動海外交流只是本港藝術政策的一環,而現時本港的藝術資助集中在本地製作演出以及邀請海外藝團來港為重心。相對韓國積極吸引海外團體到韓演出以及推銷本國製作,香港的官方機構與民間藝術團體在海外市場拓展(outreach)上相對缺乏敏感度。「香港藝術的外展形象(outreach image)在外地買手眼中是陌生的,因在外地人眼中香港是金融之都,本港的藝術曝光率(exposure)在市場上仍然不足。」錢秀蓮在海外交流平台中,察思香港表演藝術在國際藝術市場營銷上的短板。


錢秀蓮舞蹈團往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進行藝術交流(照片由錢秀蓮舞蹈團提供)

錢秀蓮舞蹈團往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進行藝術交流(照片由錢秀蓮舞蹈團提供)


香港藝術品牌:以本土獨特性提升軟實力

在思考建立香港的藝術品牌時,錢秀蓮以三個問題出發:你是誰(who you are)。你在哪(where you are)。你想要做甚麼(what you want to do)。其以中國香港人的身份重思自身如何能以創作提升香港的軟實力,從而讓外間看到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魅力。如同拓展人脈關係般,香港市場形象的推廣可結合編舞個人的思考與興趣。錢氏以自身創作為例,其近作《和春之祭共舞》糅合了本地水墨畫家靳埭強的畫作,配以時尚視覺科技,以及中國傳統武術、西方樂章與自身五十載的藝術創作反思,讓西方經典芭蕾舞劇加入了中國文化符號以及本土特色。香港藝術的獨特性在於中西融合,西方的音樂與律動配以中國文化傳統、本土歷史故事,讓香港藝術家的作品與眾不同。正因其作兼具中西美學且富有新鮮感,《和春之祭共舞》獲得「法國五月」藝術節與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資助,並得到了在上海巡演的機會。在上海巡演期間,舞蹈團更舉辦了工作坊和講座,讓當地觀眾更認識舞團,增加聯繫。錢秀蓮由自身經驗出發,鼓勵本地藝術家在創作時,多思考如何以自身創作提升香港的軟實力,並善用各方的資源平台,將本土作品推出海外市場。


《和春之祭共舞》(攝:黃惠民,照片由錢秀蓮舞蹈團提供)

《和春之祭共舞》(攝:黃惠民,照片由錢秀蓮舞蹈團提供)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其發揮的作用可遠超於舉辦盛事的城市,而是成為推廣本土製作、提升軟實力的交流平台。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