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霹靂舞運動員——預防傷患篇

文:余曉彤


(照片由 HKDSA Breaking Facebook 專頁提供


近年霹靂舞乘著第一次被納入2024巴黎奧運會項目的熱潮,曝光率和普及程度大有上升。今次邀請來兩位緊貼霹靂舞運動員日常訓練和比賽的物理治療師林漢威(Henry)和鄧卓姿(Tracy),一同探究霹靂舞運動員應如何預防傷患。


余:可否分享一些在霹靂舞運動員中常見的傷患位置和類型嗎?與其他舞種又有何不同呢?


鄧:霹靂舞中有很多用手做支撐的舞步,一些高難度動作只依靠頭部支撐身體,處於一個倒立的位置,再加上旋轉。這些關節需要承托整個人的體重,所以常見的傷患都是在上肢,例如肩膀、手肘和頸部。一般傷患類型會出現在軟組織(肌肉、肌腱、筋膜等),譬如肩膀的肌肉勞損、繃緊,多數都是因為重複性的練習,缺乏適當的舒緩而導致。而關節損傷例如手腕、手指關節等,有可能牽涉到舞者 hypermobile(關節超伸)的身體條件,因為某些關節可伸展的幅度過大,但周邊肌肉的力量並未能提供足夠的支撐和保護。霹靂舞的特別之處便是依靠上身完成很多高爆炸力、定格或者定格後再舞動的動作,若本身肌力不夠,衝擊力和重量便完全由關節承受,容易令關節出現問題,尤其是並非為承重功能而設的小關節。


林:霹靂舞運動員的傷患集中分佈在上肢的扭傷或者拉傷,其他舞種則主要在下肢範圍。除了倒立承重以外,霹靂舞動作同時都講求很高的柔軟度和爆炸力。以手腕為例,當需要承重時它依靠一些小骨(腕骨)和長肌肉(橫跨手腕到手指的肌肉),這些肌肉和骨頭都並不是為承重而設的,所以在承重的姿勢下再發力便會非常費勁。肩關節沒有如髖關節一樣穩定,只能全靠韌帶和肌腱維持關節的姿勢,因此受傷機率較高。我們亦可以借鑑運動醫學的模型去了解傷患的因果關係。受傷一般都由突發的事情導致,包括當刻的動作和環境等,但更重要的是還要了解潛在的外在(運動的要求)和內在(年紀、身體結構等)因素有何影響。


余:假設霹靂舞運動員受傷之後,你會建議他們如何調節訓練呢?


林:Progressive return plan(漸進式返回訓練計劃)很重要,運動員需要耐心地計劃自己的訓練時數、頻率,循序漸進地達到目標和動作要求。例如從雙手重新練習定格、或由較短的時間練習做起,並加上教練從旁邊協助,慢慢進步到延長時間和單手支撐,才再下一步將動作在舞段中連貫地做。

鄧:霹靂舞運動員可多關注預防傷患及創傷後復健的方法。創傷後的訓練除了循序漸進外,復健中的運動員可留意自己傷患的變化。例如有急性炎症症狀(包括:發紅、發燒、腫脹、疼痛加劇),便需適量地調節訓練,減低強度。運動員帶著輕微傷患(如軟組織拉傷)上比賽舞台,亦是常見,他們可借輔助保護物品,如運動貼布(K-taping)、護腕、護膝等,以助他們發揮水準。


由於霹靂舞計分賽的賽則安排,以及每場比舞之間時間非常緊湊,運動員都未能理想地為康復騰出時間。尤其在去年奧運計分賽期間,Henry 和我在霹靂舞訓練和比賽場内提供物理治療服務,都留意到運動員賽前預備心理壓力特別大。曾經有運動員有懷疑急性膝蓋受傷,但由於臨近比賽擔心影響操練及表現,而選擇延誤處理。這樣反倒會影響舞者的舞蹈生涯。對於較嚴重的傷患,建議需休息暫停操練,並在需要時求醫。作為教練或是治療師,我們亦應協助復健中的運動員關注自己的心理質素,不宜操之過急。


林:職業運動員帶著傷患比賽的情況我們經常都會見到,用足球比賽舉例,教練和輔助團隊會考慮安排球員在比賽的某個階段才上場一段時間,逐漸恢復他們的狀態和信心,但所有的舞蹈表演和比賽都不可能這樣做,是All or None,全力以赴或者零。目前香港很缺乏由教練和物理治療師組成的專業團隊,全方位緊貼霹靂舞運動員的狀態,幫助他們跟進和設計復操的進度。他們唯有倚靠自己去權衡,帶來額外的壓力。


余:多謝你們舉例分享和比較不同運動與舞蹈之間的運作和需求。最後想請問你們對霹靂舞運動員預防傷患有甚麼提議呢?


鄧:運動員可注意熱身應有柔韌性(flexibility)、肌力(strength)、肌耐力(muscle endurance)、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等元素。熱身強度以提升心跳率及達到輕微出汗為主。霹靂舞運動員的舞步有高強度爆發力的同時,還需要有柔軟度和臨場的靈活變動,但很多時候他們的熱身以簡單靜態的拉伸或者複習跳舞動作為主,缺少了動態拉伸(dynamic stretching)和體適能等元素,讓受傷的風險大增。有效的動態伸展能提升平衡、敏捷表現,這些效果都是靜態伸展不能做到的。伸展例子包括上臂畫圈(arm circles)、前行弓箭步轉體(walking lunge with rotation)、左右橫移(lateral shuffle)等,都能令肌肉更快進入運動狀態,提升表現。以球類運動員的熱身活動為例,不少專項運動都有預防創傷的運動計劃給運動員參考。較為人知的有給足球員的 FIFA 11+ 熱身計劃,亦經常被其他運動參考。現時舞蹈項目暫未有較規範化的熱身計劃,期待日後有這方面的發展。


(照片由 HKDSA Breaking Facebook 專頁提供


林:我認同必需要重視規範地熱身,我們觀察到霹靂舞運動員的熱身都比較個人化和隨心,並不能針對每一場比賽而安排相應的熱身。譬如已知上肢受傷的風險較大,應該加入甚麼動作去確保它有足夠的靈活性、耐力、爆炸力,準備好去支撐接下來上場會做的動作呢?熱身還有很重要的一環,便是讓心跳逐漸提升至接近比賽時需要的頻率。究竟霹靂舞運動員應該達到一個甚麼範圍才算準備充足呢?我認為還需要投入時間、學術研究和實踐,才能設計出一個合適、完善的預防傷患訓練和熱身計劃,由教練和物理治療師共同合作和監督。


運動醫學和科學的發展在熱門運動中預防傷患和提升表現的方面都得到正面和顯著的效果。在還未有更多資源投入霹靂舞研究,制訂出一套標準的熱身計劃前,各位霹靂舞運動員在每一次訓練和比賽前,你們的身體足夠 Warm,心跳足夠 Up 嗎?


*編者按:本文章謹代表作者立場及意見,所包含的資訊和材料僅供參考之用。


參考動作鏈接:


前行弓箭步轉體 Walking Lunge with Rotation


上臂畫圈 Arm Circles


左右橫移 Lateral Shuffle


參考文獻:

Bahr, R., & Krosshaug, T. (2005). Understanding injury mechanisms: a key component of preventing injuries in sport.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9(6), 324-329.


Chatzopoulos, D., Galazoulas, C., Patikas, D., & Kotzamanidis, C. (2014). Acute effects of static and dynamic stretching on balance, agility, reaction time and movement tim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13(2), 403.


Sadigursky, D., Braid, J. A., De Lira, D. N. L., Machado, B. A. B., Carneiro, R. J. F., & Colavolpe, P. O. (2017). The FIFA 11+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 for soccer players: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Sports Scienc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9, 1-8.


==========

余曉彤 Heidi Yu – 香港演藝學院講師(舞蹈科學)

余氏擁有豐富的芭蕾舞背景和經驗,近年將重心投放在舞蹈科學研究在舞蹈訓練中的應用和實踐,全方面關注舞者的身心健康,希望透過教育和知識普及,幫助舞者預防傷患並提升表現。現為香港舞蹈醫學及科學學會主席。


林漢威 Henry Lam –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

Henry先後獲取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學位及香港中文大學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碩士學位。他在主題樂園任職超過18年。主要專業為處理舞者傷患;透過運動,幫助舞者預防受傷及提升他們在台上的表演。現為香港舞蹈醫學及科學學會副主席。


鄧卓姿 Tracy Tang –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及香港註冊護士

Tracy自四歲開始學習芭蕾舞,熱愛舞蹈藝術,希望將醫學知識帶到大眾舞者。透過分析舞者動作及教授預防運動創傷技巧,提升舞者在舞台上的表現,延續舞蹈生涯。近年為霹靂舞、花式跳繩、毅行者、欖球運動等提供駐場物理治療。現為香港舞蹈醫學及科學學會執行委員。

Komentār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