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國數據下,與聊天訊息之間看《數據玩家》的跨界對話
- momoko91
- 13 hours ago
- 4 min read
文:陳瑋鑫
雖然「新視野藝術節」今年未再舉辦,但聚焦「一帶一路」地區藝術的「亞藝無疆」自去年起接續而生。是屆開幕節目《數據玩家》(The Accountants)由出生於英國倫敦、擁有印度及加勒比血統的導演基夫.漢(Keith Khan),聯同中國編舞家謝欣、印度編舞家泰倫斯.劉易士(Terence Lewis)和馬克露.杜馬絲(Mahrukh Dumasia)共同編創。整台節目不僅有跨文化的演創班底,呈現上也應用了大量聲音與影像跟舞台上的表演者合演,彷彿延續了新視野藝術節的跨界精神。

《數據玩家》The Accountants/ 照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處提供
Photo provided by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演出內容主要圍繞一位中英混血少年,跟擁有印英血統但與他沒有血緣關係的「阿姨」之間,有關文化及身份議題的互動交流。不過這兩個主人翁全程並未現身舞台,而是透過舞台前沿,左右各一的巨型手機屏幕顯示兩位主角之間的聊天對話,去讓觀眾從中窺探二人的關係,並引起大家想像這些文字與語音訊息之間的時間空隙,二人又經歷了怎麼樣的人生。
訊息大爆炸的上半場
中場休息前的上半部分,可以簡單歸納為:訊息泛濫的資訊時代。觀眾進場的瞬間,鏡頭便將觀眾的動靜即時投放到舞台後方的大幕上,並鼓勵觀眾掃描二維碼參與互動小遊戲。收集到的這些個人回應也會即時呈現在大幕上,並在演出初段顯示該場次數據與過去演出觀眾的平均值作出分析比較。
隨著兩大手機屏幕開始顯示及播放聊天訊息,十二位舞者也悉數上場,大幕上則以圖像化形式呈現中國與印度這兩個歷史悠久大國之各項數據。在這些大數據底下,舞者化身小工兵、小齒輪,一直在埋頭苦幹工作和運算。整個過程中,觀眾耳聽著聊天話語,眼睛在舞台左右遊移閱讀,腦袋在思索二人的生活,正面還有數據內容一直在轉……在這種強烈對比下,舞台上化身會計師的舞者就顯得很微小;在視聽訊息轟炸下,觀眾似乎也難以集中欣賞舞者的動作變化。
下半場讓焦點回歸身體
經歷了非常累人、往往有多個視點同時行動的上半場,中休過後的下半場則不再看到或聽到連綿的溝通話語跟大數據。隨著少年回憶往事,對身份的探索也從出國歷險,換成叩問自我。兩大手機屏也不再顯示新訊息,反而以回溯的姿態去呈現往日之訊息紀錄;舞台上的投映大幕被撤走,焦點亦漸漸放回到活生生的舞者。
當表演的重心由紛擾的理性數字與聊天文字,過渡至感性的自我身份尋索過程,舞者的面貌才變得清晰。中、印兩組各六位舞者先輪流上場,舞者由各自各中,慢慢建立與呈現出一些關係,最後十二人慢慢交換融合,難以分辨各自的種族背景。雖然在抽象的舞蹈語言中,難以闡明「我是誰?」這題旨,不過透過全劇的形式變化及空間處理,觀眾不難產生有關的感受與聯想。

《數據玩家》The Accountants/ 照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處提供
Photo provided by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實驗跨地域協作新方式
在欣賞預演場後,有機會跟導演及兩位來自印度的編舞交流,才知道原來此製作於前期準備,以至發展前期,來自英國、印度及中國三地的藝術家都沒有真正碰過面,大家純粹透過網上作溝通交流,並以互傳錄影片段的方式交換看法及學習舞步。直到正式首演前三周,整個團隊才終於在曼徹斯特真正會面,作整合串排。有趣的是這種於世紀疫情過後才漸被接受的遙距協作模式,正好對應劇中兩位主角只靠手機網絡作溝通交流的做法,或許令觀眾更能代入故事主人翁的探索歴程。
此外,原來中印兩地合作的編舞伙伴,都是導演在創作開始前親赴兩地挑選。難得他並沒有因為兩地有著悠久的舞蹈傳統而選擇具傳統舞蹈背景的編舞,而是更看重其創造性及當代視野。比如,劉易士非科班出身,而是主要自學成才,並投入寶萊塢電影及音樂劇的舞蹈編排;謝欣則是現代舞訓練專業,一直專注當代舞蹈的身體運用。因此在劇中部分片段,即使印度舞者偶有演繹傳統印度舞的肢體動作,但由於整體鮮有刻意加入凸顯其國族的傳統舞步,讓兩地舞者同台演出時,少了要同場較勁的民族意識,而可以更開放地與對方交流切磋。我認為這樣的跨界協作理念在這齣作品中,可能比最後出來的演出效果好壞,來得更重要。
==========
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及教育,現為香港演藝學院講師(表演藝術實踐導向研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