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永續的共同語言:從「2024藝術永續國際論壇」思考專題「舞綠」的策劃
- momoko91
- 13 hours ago
- 3 min read
文:陳國慧
英國《劇場綠皮書》由當地劇場從業人員發起,提供演出製作、場館營運和劇場建築邁向零廢棄的規劃架構,鼓勵劇場工作者實踐環保,達成永續目標。綠皮書有一條短片,介紹這個永續項目的緣起,當地劇場工作者自下而上推動,如何在策略上更有效地使其不論在整合過去的問題、目前的執行方法,和未來持續進行的可能性,都能有機地協作,提出邁向永續的過渡方案,需要「提供指引、設定標準和共同語言,目的在於一起面對這轉型」。他們強調的這種共同感(togetherness),對我來說,是今年策劃專題「舞綠」時最為重要的元素。

《劇場綠皮書》德語版 (照片由德國劇場及舞台技術協會網頁提供)
很多時令人非常沮喪的是,各國領袖在那些討論氣候變化和世界性永續策略的高峰會上,各自視自己地方的利益為首位,難以達成共識,而我們的地球則無助地任由人類肆意破壞。在這樣的語境下,尋到共同語言變得困難;因此在很多時候,我更相信以民間的創意和想像力,及其可能找到的共同語言,作為產生影響的推動力。這也是「2024藝術永續國際論壇」中分享的不少案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來的實踐。
主題講者之一、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與永續發展國際委員會主席Morien Rees在回應提問時也坦言,與其等政府和政策,自下而上的推動是重要的。他亦指出邁向永續固然是目標,但也不是要為對方製造壓力,而是要透過對話刺激思考,歸根究柢,參與是共同的事。就國際表演藝術行業相對成熟的發展而言,民間的力量誠然有討價還價的可能性,然而在香港表演藝術業界暫時仍然難以大步跨越資助框架的限制時,沒有來自政府和政策上的「壓力」,藝團在面對更多實質資源的緊絀時,當然不會主動製造問題,令自己落入進退兩難的處境,甚至是要創造突破性的思維,也未必是容易的事。
在「舞綠」的策劃過程中,我發現香港大部分演藝工作者、設計師和藝術行政人員尚未開始思考製作上的永續課題。舞台製作是群體活動,正如英國《劇場綠皮書》制定的指引,劇場的永續發展需要從作品製作過程中所牽涉到的面向,如佈景、服裝、道具等,到執行作品面向觀眾的過程,如印刷和數碼應用、餐飲、出行方式、廢物處理等,以及作品上演的場所或場地,是否具備永續條件,三者互相影響和協調,並非只有舞台製作才是「真兇」。
目前,香港在這三方面各有起步的實踐,「舞綠」的專題文章也僅針對本地舞蹈界的情況進行探討,尚有很多發展和討論的空間。本地學院在與演藝設計和製作相關的課程中,有部分是與永續課題有關,這方面必須要從學院開始起動,種下永續的種子。另一方面,「2024藝術永續國際論壇」中,有台灣當地的演藝工作者分享自發收集戲服的經驗,租用倉庫儲存和處理,並進行記錄和借出,但民間的人力和財力資源不足令發展充滿挑戰,如無法妥善整理則難以讓人重用,倉庫儲存的環境也難以維持質素。香港其實也有類似的實踐,但空間仍然是莫大難題;在與本地舞蹈服裝設計師交流時,其實從設計層面開始思考永續條件是很重要的。

2024藝術永續國際論壇場「社會青年永續實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提供)
同時,如果近年作品探討藝術科技,是有機會爭取政府額外資源的話,探討劇場永續又是否可以在資助上吸引藝團嘗試?《劇場綠皮書》的短片有個說法深得我心:劇場工作者需要實際的指引,我們不是科學家,我們都很忙,因此我們需要貼地的指引,讓大家去量度進程的成果。當地大部分劇團,包括英國國家劇院,已步入或邁向《劇場綠皮書》內的「基本」層面,所謂「基本」的其中一項針對製作的條件,是製作所用的東西,有一半都是重用或可再用的。香港不一定要把海外的準則全盤照搬,事實上,澳洲也參考英國的做法製作了自己的綠皮書。每地各施各法,才是可持續推行的條件;但具備長遠的視野和策略是重要的,還有的,是一同成就永續未來的共同願景。
==========
陳國慧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策劃超過五十個本地和國際藝評項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