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 慢「煮」沉靜時空——《寬容的樹》

文:Maze Chan


在藝術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已能生產技藝超群的作品,全息影像(hologram)也能讓虛擬人像走上舞台,藝術創作必然受到衝擊。有趣的是,有些觀眾因此轉向追求更具人性、更簡樸純粹的作品。或許在資訊過盛的生活中,我們也開始審美疲勞了?


《寬容的樹》/攝:Jesse Clockwork (照片由 大館文化及藝術有限公司 提供)


《寬容的樹》把演出時間拉長至三小時,為創作團隊讓出各自的「獨奏」時刻,慢節奏地編織一個作品、一個展覽、一個休息的空間,正正回應了時代的需要。原本看著節目時長,不由得有點緊張,始終在香港大部分演出都在兩小時以內,當代舞更多在一小時左右,但創作團隊曾在訪問中提到這作品會給觀眾空間自行發揮、尋找、沉思及想像,緊張就化成了期待。


甫進場,角落的時鐘就開始計時,數算我們共享的三小時。流動影像設計師及聲景設計師各佔一個角落,演出空間散落了不同裝置及展品,如幾部電視砌成的視像裝置、卡帶和收音機、樹枝狀木條及立方體等。作品雖然看似片碎零散,但實質有著嚴謹結構;只是經由時間改變我們的觀賞習慣,平常一分鐘就看完的,在《寬容的樹》會花十分鐘去看,有足夠時間細味每一片段、消化每一細節。演出過程中,幾位藝術家互不干預,然而看似在平行時空各自為政的他們,其舉動其實又互相影響,一步步推進作品。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聲景設計劉曉江的獨奏,幾近全暗的F倉,只餘琴前的小燈。由劉即席彈奏的輕柔琴聲開始,聲音層次慢慢疊加,沒有任何影像輔助,觀眾就這樣單純地欣賞聲音的撞擊。演出的節奏之慢,或許會令人有種錯覺:表演者似乎每一步、每一秒的呈現都很簡單,但所謂的簡單其實是在漫長創作過程中的提煉、是在慢節奏中的細緻堆疊。楊怡孜在立方體上的獨舞,一開始也看似簡單,是上半身隨風擺盪、下盤穩紮的動作組合;可是隨著立方體向上疊高,原本簡單的動作就顯得毫不容易,動作的質地——隨風搖擺的樹則更鮮明。整個演出節奏緩慢流暢,就像周俊輝即席作畫,每一段落都為作品多繪一個層次,卻不貪心,讓觀眾可以逐點逐點細味。


《寬容的樹》/攝:Jesse Clockwork(照片由 大館文化及藝術有限公司 提供)



尾聲周俊輝將畫掛起,把木枝綁在正中間的大柱,劉曉江和流動影像設計黃漢樑逐一重設裝置,楊怡孜的錄像投影在牆上,直到表演者全部停下動作或離場後,工作人員派發展覽平面圖,心裡才「啊」的一聲:「果然是展覽呢」,但,這是一場由觀眾見證部分建構過程的展覽。這樣的設計極富心思,觀賞過程也特別放鬆,純粹得來毫不簡單。


沒有過分展示技藝、也沒有過量置入訊息是讓人觀演後感到療癒的重要原因,或許回歸簡樸純粹的慢煮作品,餘韻更長久。


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寬容的樹》

編舞:楊怡孜


評論場次:2023年4月7日 14:00 大館F倉展室



==========

Maze Chan


自由身創作人。


Comments


bottom of page